个性异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60页(940字)

人的真实个性在活动中被扭曲和颠倒的状态。

人的劳动是他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他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自己的个性特点。但是旧式分工使人们在活动中所结成的那种社会关系变成了对生产者来说的一种独立的、凌驾于他们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它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达到了顶点)使生产者在自己的活动中非但感受不到对自己真实个性的充分肯定,反而使它被扭曲,被颠倒。

个性异化的表现形态:①人格的双重化。

社会成员虽有独立的个性意识,但因种种社会原因(如宗族社会的家长制、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专制主义的社会政治环境)而受到禁锢。个体的人格因此而发生变异与矛盾,呈现为真实个性与虚假言行依具体环境的变化而交替出现,使内在人格与外部言行一致的正常个性表现受到破坏。

②生产手段对个性的奴役。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机器体系是生产过程的主体,而工人则处于机器体系的附件地位,成为无个性的客体。

作为附件,他必须牺牲发展多种生产志趣和才能的个性要求,更谈不上在产品中肯定自己的个性特点。

新兴的技术革命通过生产过程自动化、电脑化(无人工厂)能使工人摆脱机器附件的地位。但新技术革命成果的社会使用一旦失控,同样会构成对人的个性的巨大威胁——它有把人类变成无个性的人的危险。③没有个性的货币代替人的真实个性。

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商品价值和作为一般价值形态的货币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结晶。对于货币来说,一切个性、特殊性都不复存在。在货币拜物教的支配下,货币的特性——它能购买一切、占有一切,被当成万能之物的特性,就变成了货币持有者的特性和本质力量,而人原有的个性却变成了自身的对立物:因为按照他原有的个性所不能做到和不拥有的,他借助于货币的力量,都能做到和拥有。

私有制、旧式分工和商品货币关系是个性异化产生的根源。

消灭个性异化的途径是:消灭这种奴役人的社会关系,代之以适合生产力发展,同时也适合于生产者个性发展的社会关系。因此消灭个性异化,要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消灭资本主义,从而消灭异化劳动。这也就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自由个性”的过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