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119页(1085字)

指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传播发展而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佛教

由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途径、地区及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具有三大语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为北传佛教的中心。一般认为佛教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传入中国,纪元前后即两汉之际传入内地汉族地区。

当时被看作是神仙方术的一种。东汉末,佛教经典被大量译成汉文,主要代表为安世高传译的小乘佛典和支娄迦谶传译的大乘佛典。从此,佛教教义开始与中国传统的伦理和宗教观念相结合,得到传播。魏、晋时,佛教的般若空慧思想由于契合了玄学理论,受到门阀土族的欢迎,发展勃兴。至北朝,佛教广泛传布全国。南朝宋、齐、梁、陈各代帝王都崇信佛教,普遍把其当作“坐致太平”的思想工具,大力扶助寺院和义学的发展;北朝各代虽曾发生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禁佛事件,但总的说来,在资助译经、修建寺院、开凿石窟等方面,都是大力扶植的。佛经的翻译,自西晋竺法护以来得到很大发展,经后秦鸠摩罗什,达到一个全新水平,其所译之经,成为后世建宗立派的基本依据;至南朝陈真谛大小乘佛经的翻译介绍已基本完备。

在此期间,名僧辈出,道安、慧远为发展中国佛教做出极大功绩;僧肇的般若论、道生的佛性论,影响深;重点宣扬《涅槃经》、《成实论》、《十地经论》、《摄大乘论》、《楞伽经》等经论的各种师说,也纷然而起;这些都为隋唐时期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创造了条件。

隋、唐时期,佛教臻于鼎盛。寺院经济得到高度发展;译经规模与水平皆高出前代,代表人物有玄奘、义净等;佛教理论也由依附汉文译经进而建立起多种独立的体系,适应中国的礼仪法规也基本完成。

从而促成了天吕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等中国佛教宗派的建立,并传播到海外。这一时期的佛教,其信仰已深入民间,其思想也影响到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宋代以后,一些主要佛教的基本观点为儒教所吸收,其自身亦日益与儒、道相融合,使之更具中国特色。成为中国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之一。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十世纪后半期形成。唐初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所提倡,后与西藏原有宗教本教所融合,至元初逐步确立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

十三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在其他藏族居住的地区亦有所流传。

南传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约在七世纪中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

佛教在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有重要地位,曾对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艺术、民俗等许多方面产生过极大的影响。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内容完备的佛经和佛教文化史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