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操
书籍:社会历史观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151页(607字)
表征人的道德品质的范畴。
亦称“节”或“气节”。指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任何环境中,保持政治上或道德上的坚定性和原则性。在中国历史上,《荀子·君子》中指出:“节者,死生此者也。”《孟子·滕文公下》中指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气节”,《韩非子·五蠢》中有“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的说法。重视“节操”是中国的道德传统。但不同时代和阶级的“节操”的内容和性质是不同的。
例如中国封建社会中的“节操”,主要是指忠君、孝亲、从夫等内容。资产阶级奉行实用主义哲学,是很少讲到“节操”的。但作为民族气节,即在遭受外来敌人侵略的时候,能以国家或民族的利益为重,挺身而出,有坚持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勇气和献身精神,无论是封建地方阶级或资产阶级在一定的时候还是提倡的。
这种节操,在历史上不同程度的起了进步作用,在今天仍然有它积极的意义。无产阶级的节操是指无产阶级立场和原则的坚定性,它要求无产阶级革命者能始终忠实于共产主义的理想,能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利益和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终身。无产阶级对那些意志薄弱的变节分子采取最严厉的惩罚,因为这种人背叛了进步的理想,投降了敌人,抛弃了正义的事业,对革命事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在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仍然坚持武力干涉和“和平演变”战略手段之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和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坚持民族气节和党的政治原则,乃是十分重要的品德。
上一篇:正义
下一篇: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