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160页(4649字)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它表示的是物质生产中人对自然界的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改造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因而它在实质上是人类自主活动的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开。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现代生产力中还包括科学。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通过社会分工、协作、经济管理等机制,按照一定结构结合成生产力系统,发挥着整体功能。

在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中,劳动者是人的因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是物的因素。

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关系:从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何者是生产力中的能动因素来看,人是生产力中的能动因素。首先,生产工具是由人来制造的,是人的智力物化于自然物中而形成的;没有人,就制造不出生产工具来。其次,生产工具是由人来使用和发动的,没有人去使用和发动,生产工具是死的,只是间接的可能的生产力;只有人去使用和发动生产工具,把它用于现实的生产过程,才能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克思说:“机器不在劳动过程中服务就没有用。不仅如此,它还会由于自然物质的变换的破坏作用而解体。铁会生锈,木会腐朽。

纱不用来编或织,会成为废棉。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7-208页)。

再次,生产工具是由人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的。从石木工具到金属工具,从手工工具到大机器,从单一的机器到复杂的机器体系,从人直接控制的机器到自动控制的机器,都是由人发明创造出来的;没有人,生产工具就不能进行不断更新的矛盾运动。

从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何者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看,物的因素、特别是生产工具是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

首先,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

生产工具是人的生理器官的延伸(有的是人的体力的延伸,有的是人的脑力的延伸),可以称之为“人工器官”。动物只能用它的自然生理器官,如牙齿、舌头、肢体等,获取自然界提供的食物,而人则能够用“人工器官”改造自然,创造自然界中所没有的物质形态,使自然界适合自己的需要。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主要不是靠改变自然生理器官的结构,而是靠改进“人工器官”,即改进生产工具,发明创造新的生产工具。其次,生产力的性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性质;二是劳动力的性质,即劳动者所具有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这二者的关系是:生产工具的性质决定劳动力的性质,即人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就必然具有与此种生产工具相适应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生产工具发生了变化,人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也就随之变化。如果我们知道了某一代的人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也就知道了他们具有什么样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所以马克思说:劳动资料“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4页)。再次,生产工具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阶段。

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中,人们主要靠发明创造新的生产工具,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推动生产力由低级到高级发展。从古至今,人类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现在正在跨入电子时代、生物时代等。生产工具的每一个新时代,都标志着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生产工具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无论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有多么大的提高,也不能标志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1页),“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64页)。这就是说,在考察生产力的内容时,还必须看到科学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这里主要说明如何理解自然科学是生产力。

自然科学就其理论形态来说,是关于自然界现象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的知识理论体系,它本身是一种意识形式,一种精神现象,因而不是物质生产力。但是,自然科学这种意识形式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直接反映,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受生产力制约,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精神力量。把它应用于现实的生产过程,它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基本要素中去,转化为物质生产力。自然科学不构成生产力的独立要素,而是凝结或渗透于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之中。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来看,理论形态的自然科学不属于社会存在而属于社会意识。

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来看,自然科学不是社会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首先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然后才是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无疑在日益增长,但是,不管它的作用多么大,这种作用的性质仍然属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这样讲丝毫没有低估自然科学在生产发展中的作用,而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科学地评价了它的作用。

自然科学主要通过以下几条途径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第一,通过技术发明和创造的途径,物化为生产工具;第二,通过学习和教育的途径被劳动者所掌握,变成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第三,应用于生产,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和利用率;第四,应用于生产,可以开拓新的劳动场所,如原来劳动场所主要在陆地,随着宇航科学和海洋科学的发展,现在已经开始或正在探索扩大到太空和海洋;第五,应用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中去,形成一整套科学地组织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技术也是生产力。技术可以分为生产技术、专业技术、实验技术等。

生产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专业技术和实验技术在应用于现实的生产过程之前,不是直接的生产力,但把它们应用于现实的生产过程,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技术表现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所谓“硬件”技术,一般指物质技术手段,即工具、机器、设备等。

所谓“软件”技术,一般指与物质手段相适应的操纵、控制、运用“硬件”技术的方法、技能、技巧,以及人们规定的“硬件”技术的运转程序和生产的技术组织形式、技术管理形式等。

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科学和技术迅速发展,科学和技术之间互相渗透,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的促进作用日益加强和显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转化为直接的物质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第二,由科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产率的比重越来越高;第三,科学对物质生产的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明显加强,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技术、科学三者相互作用的形式,在以前的“生产——技术——科学”过程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逆向过程,这两个过程同时存在和起作用。

生产力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可以从古至今把生产力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或发展时代,即原始时代的生产力、手工工具时代的生产力和机器时代的生产力。不同阶段或时代的生产力虽然具有共性,同时彼此之间也存在着显着的差别。

第一,从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看。原始时代的劳动者是不懂科学文化、缺乏生产技能的蒙昧人和野蛮人;手工工具时代的劳动者有了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有些手工业工匠具有高超的技艺,但仍然缺乏科学知识;而机器时代的劳动者(开始是少数人,后来人数逐渐增加)掌握了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有了驾驭复杂的机器和庞大的机器体系的本领。

第二,从使用的工具看。

原始时代使用的是极其简单的石木工具;手工工具时代使用的是金属工具,虽然总的说来仍然简单粗陋,但也出现了一些精巧的工具;机器时代使用的生产工具是机器和日益复杂的、包括若干环节的机器体系,以至自动控制的机器体系。

第三,从使用的能源看。在机器大生产以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不需要什么复杂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条件,而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机器生产来说,则必须有现代化的运输系统。在使用石木工具和手工工具的时代,一般都是用手工操作,能源在生产中不占主要地位;而在机器大生产中,工具机都需要强大的动力机带动,因而能源十分重要。

第四,从使用的动力来看。原始时代的动力主要是人力;手工工具时代大量使用畜力,部分使用风力和水力;机器时代则使用强大的蒸汽力、电力、原子力、电子力,而且动力系统在生产中的作用比以前重要得多。

第五,从经济管理上看。在机器大生产以前,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一般不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即使在需要专门管理人员的简单协作中,管理也不复杂。因而分工、管理、教育等在生产中的作用较小。

而在机器大生产中,经济管理的方面很多,内容十分复杂,需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而且需要用科学方法进行管理,所以分工、管理、教育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最终决定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形成了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在各个历史阶段上,人们所遇到的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是以往经济活动的产物,是人们世世代代实践活动的结果。人们不能凭主观愿望任意选择生产力,每一代人在开始从事社会活动时,原来的生产力就预先规定了他们的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人们的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全部社会关系,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源。

第三,生产力决定其他各种社会要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分工的发展程度和特点;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着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着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水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类自身的发展程度,人的全面发展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等等。

总之,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革命和建设的战略和策略的基本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根据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的原理,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理论,认为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检验和衡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及一切工作好坏、成败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原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具体运用。深入探讨生产力概念及生产力决定作用的观点,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