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月经不调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483页(1853字)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量或色泽等发生异常,并伴有其他症状而言。但由于气候、环境、生活和情绪波动等因素的改变而引起暂时性的月经周期失调,不能作病态论。本节仅讨论经早、经迟、经乱。

【发病因素】

(1)经期超前 可因五志过急,化火助热,蓄积胞宫,迫血妄行而先期。

(2)经行愆期 可因血虚,冲任之脉衰少,或因下焦虚寒,经血不能应期来潮。

(3)经期错乱 可因失血过多,或脾胃虚弱,生化之源告贫,或房事过度,肝肾衰败,冲任失调而致经行错乱。

【辨证分型】

(1)经早 月经先期而至,经色鲜红或紫,伴有烦热,口干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数。

(2)经迟 月经过期而至,色淡暗,面无华,畏寒喜热,舌淡苔薄,脉细而迟。

(3)经乱 经行或先或后无定期,经量多少不一,色泽或紫或淡,面色少华,舌淡,脉沉细。

【治疗】

治则:通调冲任,顺气导血。经早兼条达木气,凉肝敛阴;经迟兼温养冲任,栽培气血;经乱者兼温补肝肾,敛阴和血。

1.体针 取穴:关元、归来、公孙、三阴交。经早加泻行间、肝俞;经迟加补脾俞、胃俞、足三里、血海、气海;经乱加补肝俞、肾俞、复溜。方法:捻转补泻,留针20分钟,隔日1次。经迟及经乱者加温针。

2.耳针 取穴:内生殖器、肝、肾、内分泌、皮质下。方法:捻转手法,中强刺激,留针30分钟,隔日1次。也可用耳穴埋针或贴压。

【现代临床举例】

(1)虞氏以针刺治疗本症取得较满意疗效。主穴取关元、三阴交,先期血热加行间、太溪,气虚加足三里、脾俞,后期血虚加肝俞、膈俞,血寒加命门、归来,气滞加期门、中脘,经乱肝郁加中脘、行间、内关,肾虚加水泉、肾俞。在月经临行前开始针治,连续3-5日,平均每周1-2次。(虞孝贞,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1;(1):36)

(2)赵氏用耳穴贴压治疗月经过期及闭经40例,主穴取子宫、卵巢、内分泌,配肝、肾、心,用王不留行籽贴压,3日换1次。结果经治1-11次,38例月经来潮,2例无效。(赵光采,新疆中医药,1988;(2):42)

【古代文献选录】

《玉经·针灸歌》:“女人经候不匀调,中极气海与中髎。”

《神应经·妇人部》:“月经不调:气海、中极、带脉(一壮)、肾俞、三阴交。”

《针灸聚英·百证赋》:“抑又论妇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月潮违限,天枢水泉细详。”

《针灸大成》卷九:“第九十四、经事不调:中极、肾俞、气海、三阴交。”

《针灸逢源》卷五:“经不调:气海、三阴交、间使、中极、照海。”

【备注】

(1)针灸治疗本病有效,对经中西药物及其他疗法治疗无效者,试用本法,往往也能收效。

(2)育龄期妇女周期延后,应注意是否妊娠。若以往周期正常,月经延后半月以上而有阴道出血,或伴小腹疼痛者,应注意排除妊娠出血病症。

(3)本病一般多在经前3-5日开始针治,连续3-5次,至下次月经来潮前再针。

(4)注意经期卫生,忌食生冷辛辣,避免精神刺激,减轻体力劳动。

上一篇:硬皮病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