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没落》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23页(678字)

德国史学家、历史哲学家斯本格勒的代表作。

1911年开始构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完成草稿。1918年7月出版第1卷《形式与实际》,立即风行一时,被认为是惊世骇俗之作而得到史学家及哲学家们的赞赏。1922年出版第2卷《世界历史的透视》。以后被译成多种文体,196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中译本。

斯本格勒在整个世界历史的视野中运用比较形态等方法,讨论西方没落的问题,认为西方没落正是文化有机体共同命运的一个表现。他反对把历史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的单线式三段论研究方法,而把历史分为八个独立的文化: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古典、伊斯兰、西方(浮士德文化)和墨西哥。每个文化都具有独特的起源、基本象征,以及观念、生活、愿望、情感等等,彼此相异,却又是等价和自我中心的有机体。但存在着形态上的相似处和共同点,即都经历了春、夏、秋、冬或叫作生、长、盛、衰四个发展阶段。

具体说,第一阶段是前文化时期,其特征是乡野的和直觉的,只有原始的民族-农民;第二阶段是文化早期,其特征是市镇心灵的诞生,出现贵族和僧侣阶级;第三阶段是文化晚期,其特征是城市发展。

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兴起,城市独立;第四阶段是文明时期,其特征是出现了世界性的大都市,第四等级群众取代第三等级,武力政治取代金钱政治即民主政治,导致集权主义和战争,一种文化的历史或生命就结束了。

《西方的没落》对历史哲学家汤因比、社会学家索罗金和人类学家克鲁伯等人均有重要影响。

上一篇:“西方马克思主义” 下一篇:米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