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的历史观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68页(851字)

同辩证的历史观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其特点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社会历史现象,否认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早在古代就产生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和辩证法的发展,它也不断地改变其形式。在中世纪,无论在欧洲,也无论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的历史观乃是神学历史观。

这种历史观是形而上学的。在欧洲,神学家奥古斯丁把全部历史说成是上帝信徒和魔鬼信徒之间斗争的历史,结局是上帝信徒取胜,并在地上建立了永恒的王国,因而世上统治者就成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在中国,西汉的董仲舒则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举贤良对策》)。

在近代欧洲,从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的思想家,出于反对封建统治和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的需要,针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神学历史观,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反对用“神意”、“天道”解释历史,主张人们在对永恒真理和正义的认识中去寻找社会变迁、政治变迁的终极原因。它以抽象的、不变的人性作为衡量历史进步的尺度,把理性即人们对自己本性的理解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按照这种观点,只要某个天才发现了人的永恒本性,制定出符合人性的完善法律,合理的社会制度就会建立起来。

这种从弧立的个人出发、以抽象的人性作为基础的历史观,不可能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历史观。

从历史观看,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总是相互伴随、结合在一起的,用弧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人类的历史,不可能真正找到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和根本动力,也不可能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导致历史唯心主义。同时,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历史现象,就必然否认社会矛盾及其引起的社会发展,否定社会革命的作用,把资本主义社会视为永世长存的东西。所以,形而上学历史观常常充当了反动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思想工具。

上一篇:阴阳家 下一篇: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