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68页(951字)

人们改变外界对象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的有目的活动,是一个“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201——202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亦即人们为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支出劳动力的过程。

劳动力支出包括体力支出和脑力支出两种形式,任何劳动都是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和统一。劳动曾以它的萌芽形式存在于自然界的高级动物——古类人猿的活动之中。但这种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劳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作为人类真正劳动的根本标志是从制作工具开始的,而动物只能以其躯体作用于自然物。

人类劳动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能动的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在劳动过程之前,劳动的结果已预先在人的观念中存在。而动物没有这种能动的“观念物”,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界,依靠自然界的恩赐。恩格斯指出,劳动“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8页。劳动使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成为社会化的人。劳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反之,劳动又促进人们更加密切的广泛的联系和结合,从而形成日益丰富复杂的人类社会关系体系。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可以概括为:有目的的活动即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由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劳动过程是不以任何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劳动的一般性。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制度及生产关系下,其性质是不同的。在剥削阶级占统治的私有制社会制度下,先后出现了奴隶劳动、农奴劳动和雇佣劳动,广大劳动者所创造的财富,绝大部分被剥削者所无偿占有,劳动成了外界强加于人的异己活动,因而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阶级和剥削,劳动人民成为社会和劳动产品的主人,实行多劳多得劳的按劳分配原则,因而劳动者聪明才智、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但在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劳动仍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分配尺度。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实现按需分配时,劳动者可以全面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劳动才成为人们乐生的需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