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齐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74页(1167字)
【生卒】:1866—1952
【介绍】:
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文艺批评家,新黑格尔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早年在罗马大学学习期间,受拉布里奥拉的影响,研究过马克思主义,但很快就离开了它。曾经和意大利另一位新黑格尔主义的着名人物金蒂雷一起编辑《批评》杂志,由此形成了新黑格尔主义的理论。他还是意大利资产阶级自由派的着名代表,当选过参议员,担任过焦利蒂政府教育部长。在墨索里尼当政和德国占领时期,坚持反法西斯立场,并由此与金蒂雷公开分裂,克罗齐的主要着作有:《精神哲学》(包括《美学》(1902)、《逻辑学》(1905-1909)、《实践哲学》(1909)、《史学》(1914)、《黑格尔哲学中的活东西和死东西》(1907)、《美学原理》(1910)、《伦理和政治》(1931)、《史学和道德理想》(1905)、《黑格尔研究和哲学解说》(1952)等。
克罗齐继承了黑格尔的绝对或普遍的精神,但他认为黑格尔对自然界存在的承认是二元论的看法。与黑格尔的主旨是违背的。要建立一种彻底的精神哲学,根本不需要承认自然界。只有精神是最真实的存在,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他认为,精神的特点是发展,它具有历史性,哲学与历史是一致的。精神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艺术阶段(直觉),(2)逻辑阶段(理智),(3)经济阶段,(4)伦理阶段。它们分别以美、真、利、善为代表。第一阶段是以自发的直觉把握具体的东西;第二阶段是以逻辑的形式把握普遍的东西,形成狭义的认识。
这两个阶段属于精神的理论活动。第三阶段以功利为目的追求个别的东西;第四阶段以精神为宗旨把握普遍的东西。这两个阶段属于精神的实践活动。
与精神发展的阶段相适应,哲学也分为美学、逻辑学、经济学和伦理学四部分。
克罗齐把黑格尔的对立的辩证法改造成为“差异”的辩证法”。所谓差异的辩证法是指只有差异没有矛盾的事物、概念之间相互依存、调和、包容的关系。
精神发展的四个阶段之间就是这种关系,它们彼此是“相异概念”,同时又有联系,呈现为一个从低到高的阶梯,其中后者包含了前者,概念包含了直觉,经济包含了概念,道德包含了经济,而道德又通向新的直觉。因此,它们是统一的。这就是“差异统一”的原则。宇宙万物是一个差异的统一体。
在历史观上,克罗齐否认历史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他把历史归结为个别的、特殊的历史事件的堆积,历史是对历史事件的主观评价,它来之于历史学家本人的哲学观念。历史学家按照自己的立场观点去理解历史材料,对它作出估价。
由此,克罗齐引出了另一个历史观点: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现在的历史,成了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