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社会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99页(2066字)

人类历史上继资本主义社会之后高一级的社会形态。

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以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社会制度,也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或第一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高度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资本主义私有制便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有对抗性和不可克服性,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得到解决。

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成长壮大,最终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采取剥夺或赎买的方式,将资本家所有的生产资料转为社会公有,对个体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剥削制度,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的平等,这是迄今为止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如下:经济上,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消灭了剥削制度,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之间建立起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

在分配方面,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

正确运用市场和计划手段,促使国民经济既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又保持生机和活力。政治上,建立起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是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也是人类社会最后的国家政权。对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只对少数敌对分子进行专政,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特征,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存在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但人民内部矛盾是大量、普遍存在的社会矛盾。

思想文化上,建立起以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是两个发展程度不同的阶段。社会主义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有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公有化程度远远低于共产主义所有制,存在着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在一定时期内,还允许多种所有制成分的存在,以作为对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劳动还没有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劳动者还未获得全面发展;消费品分配中还默认不同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商品货币关系会长期存在,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一定范围内的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和来自国际资本主义势力的颠覆与“和平演变”的威胁,所以还需要无产阶级专政来保卫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小生产习惯势力的思想影响会长期存在,社会主义还要同一切新生的腐朽思想和行为作长期不懈的斗争。这些客观现实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其中必然要经历若干发展阶段。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进行现代化建设,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是基本适应的,但还有不够完善的方面,这些方面与生产力的发展又相矛盾。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也存在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与私有制社会不同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不会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而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解决的途径即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形式,也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机关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与经济基础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和方面,促进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消灭阶级,不仅消灭剥削阶级,而且消灭阶级差别,消灭三大差别;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