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380页(2550字)
【生卒】:1872—1970
【介绍】:
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1872年生于英国曼摩兹郡特雷莱克的贵族之家。祖父约翰·罗素勋爵曾担任过英国首相。
罗素两岁丧母,四岁丧父,从小在祖母和家庭教师的照管、教育下成长。十一岁时惊异于几何学演绎推理之美,从此数学就成了他最大的慰藉。1890年罗素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专修数学,成绩优异。1893年在荣誉学位考试中获头奖。大学期间罗素就热衷于哲学和社会问题,与麦塔格、麦伯等人过从基密。1894年大学毕业后赴巴黎、佛罗伦萨等地考察艺术。
1895年赴柏林研究政治学和经济学,初次接触马克思主义,并自称是“社会主义者”。同年他完成了《论几何学的基础》论文,获得剑桥大学研究员的资格。
1896年赴美讲演非欧几何。1898年追随穆尔背叛新黑洛尔派的绝对唯心主义,转向新实在论。
1900年以后的十余年中他与怀特海密切合作,致力于建立数理逻辑基础的工作。1908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积极参加反战活动,不久被革除教职。此后的二十年中专意于着述,期间曾于1920年到过苏联和中国。1931年继其兄为第三安罗素勋爵。1938年后在美讲学。
1944年重返剑桥三一学院执教,声誉日增,备受尊敬。1948年发表了最后一部重要的哲学着作《人类的知识:其范围和界限》。
1949年被选为英国讲学院荣誉院士。
1950年获英国最高荣誉“功勋奖章”。同年底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金,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的重大作品”。1955年罗素争取到爱因斯坦的支持,发展了着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号召西方科学家共同探讨采取实际步骤应付人类由于原子武器出现面临的危机。
以后发表了大量的讲演和文章,鼓吹裁军和禁止使用核武器。1958年由于罗素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卡加林奖金,1960年获丹麦的索宁奖金。同年,罗素组织了“和平反抗核战争百人委员会”,以反对政府的核政策。1963年罗素筹建了“罗素和平基金会”,为“国际战犯审判法庭”提供经费,以审判美国的侵越罪行,维护世界和平。
1970年2月去世。
罗素学识渊博、涉及面广、在哲学、数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均颇有建树。
他的哲学观点多变,善于吸取别人的见解,勇于指出自己的错误和弱点。由此他在言论上常常出现矛盾,思想上表现出调和色彩。他的着述很多,主要着作有:《论几何学的基础》(1897)、《莱不尼兹的哲学》(1900)、《数学原理》(3卷,与怀特海合着,1910-1913)、《哲学问题》(1911)、《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知识》(1914)、《战时的正义》(1916)、《社会改造原理》(1916)、《政治理想》(1917)、《逻辑原子主义哲学》(1918-1919)、《自由之路》(1919)、《人的分析》(1921)、《物的分析》(1927)、《自由与组织》(1934)、《权力》(1938)、《对意义和真理的探究》(1940)、《西方哲学史》(1945)、《人类的知识-其范围和界限》(1948)等。
罗素在哲学上早年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一时走入唯心主义”。后追随穆尔抛弃了黑格尔哲学,转变为新实在论者。其实在论思想具有明显的马赫主义与柏拉图主义相结合的特征,承认知识必然局限于经验的范围,至于经验范围以外是否有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以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如何等,他认为都是不可以认识的,他否认经验世界的必然性,认为必然性的知识,如逻辑知识、数学知识和伦理知识是先验的,来自“共相世界”。
共相世界与经验世界的关系是原型和基本的关系。后来,逻素又抛弃了其哲学中柏拉图主义的成份,发展了马赫主义因素,并使其数理逻辑化,从而提出了逻辑原子主义,把数理逻辑的某些局部法则,推广到一般哲学问题上去,提出了“逻辑是哲学的本质”的口号,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对科学的陈述推行逻辑分析,检查它们在化繁为简的逻辑简化过程中是否完全符合逻辑法则,有没有因逻辑混乱而造成的错误,以保证科学体系的逻辑严密性或正确性。
他把经验世界归结为许多孤立的原子事实的机械结合、认为认识世界的方法是分析的方法,即把复杂的经验世界分解为各个最基本的原子单位,然后对这些原子事实逐一认识的方法。
罗素对社会历史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社会发展并不需要经过社会革命,而只需要一点一滴的改良。他否认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反对有些历史学家伪造历史为的是使历史具有某种意义。他认为历史是由许多复杂因素造成的。
可以归结为经济技术、政治理论、重要人物。在他看来,政治或历史有四种主要动力:一为贪财、一为好名、一为敌意、一为贪权。而马克思只看到了一种动力,只注意到人类是贪财的,因此以为这是一切政治行动或历史演变的原因。这就是唯物史观的根本错误。他认为“对权力的爱好是产生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力”,许多人为了权力和名誉,宁愿牺牲财富。因为在近代社会,人们的经济需求是有限度的,是可以满足的,而对于权力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因此好名、贪权、敌意等动机更加重要起来。不仅如此,他还认为理性或科学对社会历史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而马克思则忘记了理性或科学也可以影响社会或历史。
罗素还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的观点。他认为历史演变原因多得很,而且偶然发生的事件往往对历史发展起决定性影响。
甚至他认为转变世界的一件大事,可能由于某一个人某一天的消化好坏而定。
罗素还主张历史轮迥说。他认为集团的规模越大,个人的自由就愈小。在大的社会组织中必须运用强迫的纪律才能维持。
中央政府权力的增加,武力的势力就会增多,自由社会减少。中央集权的趋势发展到某一点,个人的自动自觉性以及对于工作的兴趣减少到极点,这时集团就无法继续存在了,于是社会解体。历史的轮回又重新开始。可见,罗素的社会历史观是历史唯心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