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434页(1373字)

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并不完全占有生产劳动者——农民,剥削农民剩余劳动为主要基础的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继奴隶社会之后出现的第二个人剥削人的社会。

封建社会是在奴隶社会瓦解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奴隶主贵族以各种方式侵占土地,使土地成为私有财产,获得土地者逐步建立起各种形式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封建地主阶级,而直接生产者被夺去土地,并在人身上依附于封建地主阶级,隶农转变为农奴,自由农民沦为依附于封建地主阶级,隶农转变为农奴,自由农民沦为依附农民。由奴隶占有制过渡到封建生产方式,是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求的,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进步。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封建社会互相对立的两大基本阶级。地主(或封建领主,寺院主)依靠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借助于超经济强制,通过地租形式(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农民在向封建领主领用或在向地主租用的小块土地上,自耕自获,有自己的私有经济,因而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使生产力得到一定发展。

但是,农民被束缚于土地,或被束缚于封建制度,在不同程度上依附于封建地主,封建地主可借助地租超经济强制(或称经济外的强制力量)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

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其主要特征是以封建庄园或一家一户为单位从事生产活动,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规模狭小,农民男耕女织,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封建地主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是用于自己享用,很少用于交换。

由于铁制工具得到普遍使用,农业,牧业等都有较大发展,城市中商业和手工业日趋发达。

封建社会政治的上层建筑是封建国家。

封建政治制度的特征是封建等级制度。君主或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可以赐给贵族和下属的各种品级、爵位、官职或封地,形成森严的等级体系。

封建国家是使封建地主阶级得以对农民实施封建剥削和专政的工具,体现着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以维护封建剥削制度和等级制度,宣扬封建道德为特征的,体现着封建地主阶级思想上的统治,在欧洲,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在中国,主要是儒家思想,封建统治者把儒家学说当作统治人民思想的武器,宣扬天道不变,死生有命的世界观和君臣父子、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道德。

在封建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是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阶级斗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

由于农民阶级并不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者,所以他们的阶级斗争虽然打击了封建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但最终都失败了。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的较快扩大,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生产力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封建主阶级和封建国家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引起农民的不断反抗和斗争。

欧洲一些国家的新兴资产阶级充当了反对封建制度的领导者。

利用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力量,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用资本主义制度代替了封建制度。

中国人民经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反帝反封建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