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451页(1005字)
【生卒】:1891—1962
【介绍】:
字运之,原名胡洪,安徽绩溪人,幼年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早年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就学于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为实用主义哲学家丁,杜威的学生。
1917年初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对发动文学革命起了积极作用。同年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杂志,为新文化运动的着名人物。1917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以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宣传“好人政府”的主张。
1928年任中国公学校长,参与筹备中央研究院。1930年与徐志摩等人创办《新月》杂志。
1932年又与傅斯年等人创办《独立评论》,支持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政策,宣传“西化”主张。1938年受任驻美大使,1942年离职,1945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去美国,后去台湾。1962年2月病死台北。
主要着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人权论集》、《胡适论学近着》、《胡适文存》等。
胡适在哲学上信奉实用主义,是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曾系统介绍实用主义的实在论、认识论和真理论。胡适鼓吹实用主义庸俗进化论,借以提倡社会改良,反对社会革命。他说,按照实用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是“一点一滴的进化”,社会的解放与改造,是“一点一滴的解放”,是“一点一滴的改造”,这才是“真实可靠的进化”。胡适以实用主义的观点解释历史,主张多元的历史观或“秃头的历史观”,认为经济、宗教、思想、政治、道德、文化、教育等社会因素是平行并列的,都可以对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各自独立地起决定作用,无所谓主要与次要、本质与非本质的区别。他说:“历史事实在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虽然极欢迎‘经济史观’来做一种重要的史学工具,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承认思想知识等事也都是‘客观的原因’,也可以变动社会,解释历史,支配人生观”(《答陈独秀先生》),反对把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看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胡适还大力宣传他的“科学方法”,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同传统思想方法相比,这是一种新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胡适又说他的方法在于教人“学一点防身的本领”,予头针对马克思主义,意在消除马克思主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