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仁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470页(873字)

【生卒】:1822—1864

【介绍】:

中国近代思想家,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之一。

原名谦益盗,号专甫,广东花县人,洪秀全的族弟。幼读经史、屡试不第。1843年,参加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后,应召赴太平军未果,中途折回。1852年,辗转到香港,前后居住香港4年多,在此期间,洪仁开一面供职,一面学习,他不但研究基督教教义、中国古代典籍,而且还勤奋阅读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等方面的着作,这对他思想体系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1858年秋,离香港北上,次年初抵达天京(今南京)。天王封他为千王,授以军师要职,执掌太平天国朝政。

洪仁总理朝纲的5年,在军事、内政、外交等方面均有建树。1864年,天京被清军袭破后,护卫幼主出奔,在江西石城被捕,同年11月就义于南昌。

着作有《资政新篇》、《英杰归真》、《军次实录》等。洪仁根据太平天国革命后期的“时势”,政治上主张改善天王(君主)政体,要求“权归于一”,“禁朋党之弊”,坚决反对政治上的“结盟联党”,闹分裂;提出“设法”、“用人”要“得其当”。经济上,主张发展近代经济和生产:兴办近代交通运输业,提倡机器生产,开矿、立厂、办银行,采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鼓励创造发明,实行专利制度,保护和奖励私人资本,等等。他的这些主张为太平天国提示了一条继续前进的道路,把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尽管由于军事局势没能实行,但它在思想史上的意义是重大的。

哲学上,洪仁信奉基督教唯心主义,相信“上帝是实有”,创造一切,是世界的“造物主”,另一方面,又认为上帝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自然而然,完全“融化”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之中,具有泛神论倾向。主张“变通”,说“事有常变,理有穷通”(《资政新篇》),事物的变化决定了事物之理的“变通”,而变通的关键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

这种“时势”的变化不是形式的变化,而是包含着新与陈矛盾的变化。关于事物的变化观点正是他“新政”改革的理论依据,还提出“革阴阳八煞之谬”,反对鬼神迷信。

上一篇:洪秀全 下一篇:费希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