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550页(1047字)
【生卒】:公元前179—前104
【介绍】:
中国汉代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
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在着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该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4年后辞职回家,居家着书。
着作有《春秋繁露》、《董子文集》。
董仲舒的哲学以儒学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贯穿神权、君权、父权、夫权,形成封建神学体系。董仲舒认为,历史的变化就是黑白赤三统的周而复始,每一个新的朝代统治者接受天命,必须根据黑白赤三统,实行一些形式上的改变,如徙居处、更称号、改正朔、易服色等,这叫新五必改制。
但是,“若其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春秋繁露·楚庄五》)历史上虽然朝代有更替,但封建制度的根本原则没有任何变动,整个上层建筑的基本原则就是“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汉书·董仲舒传》)改朝换代、新王改制只是为了补救前代统治者的过失,重新恢复“道”的绝对权威,所以董仲舒主张“奉天而法古”。董仲舒的三统说的历史观,虽承认有可变的东西,但其变是循环的,这种历史循环论论证了封建制度的永恒性,反映了已取得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的要求和愿望。
董仲舒在人性问题上,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计筲之性是天生的恶,都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也可以不叫作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经过教化成为善性,可以叫作性。他认为被统治者的大多数属于“中民之性”,要达到性善,必须经过统治者的教育。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为后来的封建统治阶级所继承,作为他们压迫奴役劳动人民的理论依据。董仲舒还根据儒家的伦理思想提出“三纲”、“五常”的学说。“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三纲”和“五常”都是“天”的意志的表现,“三纲”的主从关系是绝对不可改变的。董仲舒的这些思想,对当时还处于上升阶段的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巩固,有积极的进步意义,但是,董仲舒的思想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实行专制统治的指导思想,随着封建地主阶级趋于保守,他的思想日益成为社会前进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