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550页(804字)
【生卒】:约公元前280—前233
【介绍】:
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与李斯国师事荀子。
他曾多次上书韩王,主张变法图强,但未被采纳。于是“观往者得失之变”(《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从事着述。他的着作传到秦国,秦王政读后,极为赞赏。
公元前233年,韩非出使秦国,遭李斯、姚贾陷害下狱,不久服毒自杀。着有《韩非子》一书。韩非综合了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治,慎到的“势”治,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统治术,以加强君主集权,运应了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历史趋势,对后世影响甚大。韩非以朴素辩证的观点解释历史,强调社会的进化,他把他以前的历史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时期,认为各个时期各有特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时代不同,生活中的问题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由此,韩非得出一个着名的历史发展命题:“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子·五蠹》)政治指施要与时代情况相适应,要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没有万世如一的政治制度。
韩非关于历史发展的观点从理论上论证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韩非力图用物质因素来解释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斗争,他把物质利害关系说成是人们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认为财富和人口的多少是社会制度、道德面貌之所以不同的根源。
古代人看轻财物并不是道德高尚,是因为当时财物多;现代人互相争夺,也不是道德卑鄙,是因为现代财物少。韩非看到历史在前进,但没有揭示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他重视物质利益对政治、道德的重要作用,但并不了解,也不可能了解决定物质利益的是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在他看来,历史的演进,社会的治乱,财富的多寡,都取决于君主,只有圣人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仍然是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