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真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563页(1109字)

伦理学与认识论关系的一个方面,涉及道德的真理性、善与真的关系等问题。

人们的善恶观念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在伦理学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见解认为,道德是上帝的意志,是永恒的真理,善与真是完全统一的,或者认为道德是超时代、超阶级的永恒真理。

另一种见解认为,道德只是个人的欲望、情绪或意志的表现,是与真理无关的,是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的。

克思主义伦理学科学地揭示了道德与真理的辩证关系,认为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它反映着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要求,在阶级社会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同时,道德又是行为规范和人类的实践精神,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总是在对社会关系一定程度认识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道德并不只是属于人的情感范围,而且也属于人的认识范围和实践范围,具有一定的客观真理性。道德与真理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道德上的善与认识上的真,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①道德对于真理的发现和发展具有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新的真理的发现,一方面必然会同当时流行的陈旧观念,其中也包括陈旧的道德观念发生矛盾,受到旧道德观念的阻碍,另一方面又会受到新的更高的道德观念的支持和鼓舞。人们的道德状况影响、制约着对认识真假的判断和客观真理的应用;高尚的道德是人们追求真理、传播真理和接受真理的内在动力之一。

离开善的目的,真理会发生扭曲或失去意义。

②任何一种真理性认识,尤其是真理性认识的科学,在客观上都具有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意义,都包含有道德意义。

真理有助于人们形成先进的道德意识,克服和摒弃落后的道德意识;科学真理的发现和传播过程,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净化人的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但是,道德与真理终究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两个不同的领域。

真的东西不一定都能作道德上的善恶评价。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道德是否具有真理性,是终取决于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推动社会的进步。在历史上,反映当时社会的客观需要和先进集团的利益的道德,包括剥削阶级的道德,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方向,因而具有一定的真理性。当这些道德所维护的经济、政治制度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时,就必然丧失真理性。一切剥削阶级本身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们在道德生活中,往往是伪善的,包含着错误的内容。共产主义道德是以科学历史观为基础的,正确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了社会道德的前进方向,是客观真理的体现。

共产主义道德与真理是统一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