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565页(1486字)

【生卒】:1775—1854

【介绍】: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出生于符滕堡的莱昂贝格的一个新教徒家庭。1790年入蒂宾根神学院学习,毕业后于1795-1797年在莱比锡任家庭教师,自1798年开始先后在耶拿大学、维尔茨堡大学、埃尔兰根大学、慕尼黑大学、柏林大学任教授。他的历史哲学思想散见于《先验唯心论体系》、《艺术哲学》、《学院研究方法》等着作中。

谢林肯定人类社会受“一种以自由为目的的自然规律”的支配,强调历史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表现了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并且只有这种统一才使历史成为可能。

在他看来,一系列绝对没有规律的事件与一系列绝对合乎规律的事件一样,都不配称作历史。任何行动,无论是个人的还是族类的,作为行动都必须被设想为自由的,整个自由表演的过程就是历史。

但是,它们作为客观的结果则都必须被设想为服从于自然规律的。在社会生活中,某种共同的东西“把人们的一切行动都引导到唯一的共同目标上。因此,人们不管怎么做作,不管怎么任意放肆,都会不顾他们的意志,甚至于违背他们的意志,而为他们看不到的必然性所控制,这种必然性预先决定了人们必然会恰好通过无规律的行动,引起他们预想不到的表演过程,达到他们不打算达到的境地,而且这种行动越无规律,便越确实会有这样的结果”(《先验唯心论体系》,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48页)。谢林在这里涉及到了人的主观行为和客观效果、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必然只有通过自由才能实现自己;另一方面,必然又凌驾于人之上,甚至操纵着人的自由表演。自由和必然构成了一种预定的和谐,这种和谐唯有通过某种更高的东西才可以思议,这就是绝对的同一。

绝对的同一既不能是必然,也不能是自由,更不能同时是这两者。它凌驾于这两者之上,整个历史就是它不断启示、逐渐表露的过程,由此出发,谢林把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在第一个时期里,命运作为完全盲目的力量占据支配地位,冷酷地、无意识地毁灭着最宏伟壮丽的事物。罗共和国以前的历史就属于这个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从罗马共和国扩展版图的时候开始的,这个时期占支配地位的是明显的自然规律。它强迫着自由和最放荡不羁的举动服务于一种自然计划。

这种计划在得到彻底贯彻时,就必然会造成包括一切民族的联盟和包括一切地区的国家。第三个时期属于未来,我们还不知道它将在什么时候开始。

这个时期占支配地位的是天意,也就是必然和自由的和谐。谢林强调指出,绝对同一的启示决不会完全发生,因为它将会取消自由现象,历史只是接近这一目标的无限进步。

谢林把普遍法治状态的实现看作是人类历史的最高理想。因为只有这种状态才能够保障自由,但是,这种状态又恰恰只能由自由来实现。

这一矛盾唯有通过自由与必然的和谐才能得到解决。谢林认为,历史的唯一对象只能是这种状态(世界公民制度)的逐渐产生。由此出发,谢林不同意把人类的道德进步或者艺术和科学的进步作为权衡历史进步的标准,这一标准只能是逐渐地接近普遍的法治状态这个目标的程度。

在谢林的历史哲学中,可以明显看出康德等人历史哲学的影响。他肯定历史具有规律,视历史为必然与自由的统一,在解释历史的客观规律性以及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方面做出了新的贡献。他对历史进步的坚强信念,对法治社会的热切期望,体现了处于上升时期的德国资产阶级的要求。

但是,晚期谢林从哲学走向宗教,这一倒退也同样反映在他的历史哲学思想中。

上一篇:善与恶 下一篇:蓝领工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