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托马斯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580页(1089字)
19世纪末开始流行于西方的天主教哲学。
它渊源于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托马斯主义,是托马斯主义的发展的第二阶段。1879年,教皇利奥十三世发布教皇通渝《天文圣谕》,号召重建托马斯主义,把托马斯主义规定为天主教的唯一真正哲学。随后,在欧洲各主要天主教国家先后建立了一批研究和宣传托马斯主义的中心,主要的有:比利时的卢汶高等哲学研究所、梵蒂同圣托马斯学院、法国巴黎天主教神学院等。同时,还创办了一些新托马斯主义的刊物,比如,卢汶的《新经院哲学评论》等。
这样,这股重建托马斯主义的思潮,在教皇的直接授意下,首先在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兴起,继而蔓延到法国、德国等其它欧洲国家,很快形成一个新托马斯主义运动。二战以后,许多西方国家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国家也卷入了这一思想运动。该派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教会范围,成为现代西方哲学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新托马斯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马里坦、吉尔松,德国的格拉布曼、弗里斯,瑞士的波亨斯基,奥地利的弗特尔,比利时的斯丹贝根和意大利的法勃洛等。
新托马斯主义与中世纪的托马斯主义一样,始终以上帝为最高原则,把上帝作为一切事物的出发点和归宿。
然而,与时代相适应,它又带有新的特点。首先,新托马斯主义强调理性与信仰、科学与宗教的一致性。它倡导研究认识论和自然科学,用基督教思想解释认识和自然科学问题,为宗教信仰导找根据。
其次,他们强调与现时代相结合,注重宗教与社会的联系,让基督教在新时代发挥作用。他们认为,现时代的社会面临着一些严重的问题。科学技术虽然发展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在增多。甚至会产生毁灭世界的灾害。
科学技术本身是不能保证人类的进步和幸福的。此外,世俗化的文明使世界变成了毫无原则的功利主义的世界,人们在这个世界中致力于征服物质自然界,从而失去了人的存在感和神圣的爱。
道德的解体直接威胁到人的存在。为了拯救人类,就必须求诸宗教或上帝。他们认为,科学本身不能解决和取消宗教问题,科学的奠严需要受到宗教的保护,科学的目的需要受宗教智慧的引导。同时,为了使人获得真正的价值,就必须建立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人只有与上帝联系在一起才能受到尊重和享受到爱。基督教的人道主义是基督教人格主义的民主主义,它维护自由、民主、人权及和平不受极权主义侵犯,用神圣的爱代替武力和仇恨。
这是一种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抽象的人性论,与马克思主义是背道而驰的。新托马斯主义还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在各种观点上都采取的敌对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