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山东人民出版社《简明经济百科辞典》第48页(610字)

社会主义制度下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然存在货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货币有着本质区别。

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所以,社会主义的货币运动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根本利益一致的关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工具和国家、集体用来实现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手段。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仍然保持着它原有的职能形式:(1)价值尺度。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利用货币的这一职能制定计划价格,规定企业的产值、成本、利润等价值指标,以便对国民经济进行计划管理。(2)流通手段。社会主义制度下,作为货币材料的贵金属金或银不参加流通,起流通手段作用的货币是由国家统一发行的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

国家利用这一职能有计划的调节货币流通,加强各部门,特别是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3)支付手段。

国家利用货币的这一职能通过财政和信贷,集中和发放资金,对劳动者支付报酬等。(4)贮藏手段。

国家银行利用这一职能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5)世界货币。社会主义国家利用黄金充当世界货币,在对外贸易中执行购买手段,支付手段和货币贮藏的职能。

在我国,社会主义货币,就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

它作为黄金的价值符号来执行货币的多种职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