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山东人民出版社《简明经济百科辞典》第931页(851字)

研究介于微观与宏观经济之间的经济活动的一门新兴学科。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联邦德国奥埃登堡大学国民经济学教授彼得斯,他认为,长期以来,经济学界大多是把经济领域的活动分为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两个范畴,而对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经济活动却未提及,或者随意划归到上述两个部分,这样不但忽略了关于行业集团和地区经济的研究,而且也抹煞了由其所产生的结构变化的全部现实。

因此,他提出那些既不属于宏观经济学,也不属于微观经济学的经济活动,应当独立出来,建立一门中观经济学加以研究。

中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介于企业经济个体与国民经济总体之间的经济系统中的经济活动,即产业、行业或某一地区的经济活动。

其内容包括:(1)中观经济系统的结构研究。这包括两个方面:部门经济结构研究,如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研究等;区域经济研究,如大经济区、小经济区以及经济特区的研究等。

(2)中观经济系统的功能研究。中观经济系统应具备协调、平衡和控制的功能。其主要功能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借助于其承上启下、平衡左右的调节功能将宏观决策部门发出的指令吸收、消化、分解后通过其运行机制迅速下达到企业经济个体;在本系统内通过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以及各种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对微观经济施加影响,使其和宏观经济发展相适应;能进行自我调节,使中观经济系统保持平衡。(3)中观经济系统运行机制的研究。

中观经济系统要完成上述功能,必须建立和健全其运行机制。有效的中观经济系统运行机制,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中观决策层次,其主要职能是把宏观指令、微观经济活动信息、横向中观信息分解、消化,作出选择、判断和决策;咨询服务层次,它由计划理财机构、市场预测机构、信息反馈机构、咨询研究机构等组成,其职能是对大量的经济信息进行收集、分析、鉴别、筛选、整理和加工,为决策层次提供科学的、准确的、可行的若干方案和依据;执行层次,其主要职能是把决策层次的指令变为具体行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