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15页(3380字)

通常指以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使用劳动工具去改变劳动对象的实物形式,创造适合人们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生产”这个词最早被用于“使新的物品产生”(来自拉丁语Production,意为产出),因此,它通常是指“土地的果实”。重农学派将生产赋予精确的专业含义,生产、生产率这些词汇被谨慎地用于农业。重农学派正确地提出了一个基本论点,即只有生产“纯产品”(即地租,农业的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的。但是,他们片面地把农业看作是惟一创造财富的生产部门。他们认为,只有农业劳动才能使物质财富的数量增加,才生产“纯产品”,工业劳动只是改变物质财富的形式,不能增加财富本身,因而只有农业劳动是惟一的生产劳动,工商业劳动都不是生产的。

重农学派的主要代表魁奈(Francois Quesnay)的《经济表》,是企图说明整个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第一次出色的尝试,有许多科学的创见,开拓了探索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的正确道路。魁奈是第一个把生产和消费系统当作一个统一的复杂过程来分析的人。

他们把生产和消费描绘成一个循环过程,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过去的生产决定现在的消费,反过来,消费不过是未来生产的必要条件。亚当·斯密(AdamSmith)批判了重商主义认为的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源泉的错误观点,并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他认为一切财富都是生产领域创造出来的。他克服了重农学派认为的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片面看法,强调一切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

19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新古典学派,是以歇尔(A.Marshall)为首的剑桥学派,以瓦尔拉斯(L.Walras)为首的洛桑学派,以门格尔(C.Menger)为首的奥地利学派和以克拉克(J.BBClark)为首的美国边际学派的结合体。

新古典学派共同的特点是使用边际概念,也就是使用边际效用和边际生产率概念,进行以市场价格为中心的分析,继承古典学派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评价,即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由竞争、自动调节、一般处于充分就业、不需政府干预、应予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系。新古典学派的生产理论主要考察投入需求与产出供给函数的特性,这种函数是建立在受生产函数约束的利润最大化理论基础上的。

因此,投入需求和产出函数的特性取决于生产函数的特性。生产函数即指厂商在生产中需要投入的生产要素,有劳动、设备(即资本)、场地(即土地)、原材料、动力和企业家才能等。生产函数就是表示厂商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某一种组合同它可能产出的最大产量之间的纯技术关系。也就是说,它表示厂商产出一定量的产品取决于不同生产要素在一定组合比例小的投入量。

所以,生产过程也就是投入变为产出的过程。生产函数总是以一定时期的技术水平作为前提条件,一旦技术水平有了改变,就会形成新的生产函数。这个新的生产函数很可能从同样的投入量中产出更大的产量。但也有可能从既定的投入量中产出较少的产量。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柯布(Charles Cobb)和道格拉斯(Paul H.Douglas)根据1899年到1922年美国的资本和劳动这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产量的关系,得出这一期间美国制造业的生产函数,以后扩大应用于整个经济或任何一个生产领域。即Q=ALa·K1-a,这就是着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其中Q代表生产量,L代表劳动投入量,K代表资本投入量,A、a是常数,其中a是小于1的正数。

生产函数规定了物质财富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和产品之间技术方面的数量依存关系以及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技术的替代关系,因此,在新古典学派的均衡价格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以及资源配置理论中,一般必须假定生产函数是已知的。

马克思给生产概念赋予了新的更为广泛的含义,在某种程度上说,他的理论离开了“纯经济”的狭窄领域,而变成社会制度和历史一般理论的基石。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包括以下内容:人们的生产活动首先是一个劳动过程。

马克思在论述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时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马克思,1975,P.202)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上,人们从事生产,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是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这三个要素是劳动过程最一般、最具有普遍性的要素。无论是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还是生产力比较发达的现代社会,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这三个基本要素,否则物质生产活动是根本不可能进行的。

在这三个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是物质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和劳动过程的发展,会在简单要素的基础上逐渐加入某些新的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教育、经济信息等。

所以,这些要素只是生产得以进行的一般条件。生产在任何条件下总是社会的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

马克思指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1972,P.362)社会生产包括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它的社会形式。

其次,人类要存在和发展,生产便不能间断,必须反复不断地进行下去,从连续不断的过程来看,生产就是再生产。

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的主导的作用。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和消费。

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数量和方式。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决定着可供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产品的种类和数量。

只有在生产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被用来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才能不断增加。

同时,生产也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方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就有什么样的分配、交换和消费方式。另一方面,生产的性质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性质。

但是,分配、交换和消费也不是单纯被决定的消极因素,它们对生产也有反作用。所谓反作用,是指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如果产品在分配、交换的环节中断了,就会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延缓生产的发展。如果产品通过分配、交换顺利地进入消费,便能保证生产重新开始。

当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消费范围扩大,需求增长时,必然会对生产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从而进一步促进生产的发展。因此,不仅消费水平的高低,而且交换范围的大小,分配关系的变动,都会直接影响和反作用于生产,对生产起着推动和延缓作用。

参考文献:

马克思,1975,《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1972,《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顾海良等主编译,1991,《简明帕氏新经济学辞典》,中国经济出版社。

范家骧、高天虹着,1992,《西方经济学》(上),中国经济出版社。

许涤新主编,1980,《政治经济学辞典》,人民出版社。

吴树青等主编,1993,《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