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249页(1653字)

经济增长存在着不同的方式,关于经济增长方式,一般划分为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和内含型经济增长方式两种。

所谓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经济增长依靠增加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来实现,即靠增加投资、多办企业、增加设备来进行,但生产的技术水平没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没有提高。而所谓内含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经济增长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依靠技术进步、设备更新、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来实现。在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中,对劳动力的需求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董辅礽,1996,P.5)。

外延型和内含型的定义来自于克思对扩大再生产方式的划分,他把扩大再生产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即在资本有机构成和生产要素的质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和内含型扩大再生产,即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和生产要素的质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这两种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理论上的划分。现实的经济增长一般是既有外延的成分,又有内含的成分。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往往是依靠增加投资、更新设备来实现,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广义地讲,人力资源的培养,离开大量的投资更是根本不可能实现。因此现实中无法将外延型和内含型增长截然分开。

有时又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有人将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等价于粗放型增长方式,内含型经济增长方式等价于集约型增长方式。这样理解有些偏颇。粗放型增长方式在中国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是指那种单纯追求数量而不顾效益和质量,盲目投资、盲目建设、浪费资源、破坏环境、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生产经营方式,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弊端。

直到今天,这种生产经营方式在中国依然存在。集约型增长方式特指那种注重效益、节约资源、提高质量、保护环境的生产经营方式。因此,不管是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内含型经济增长方式都有可能出现粗放型经营,也都可以通过集约型生产经营方式来实现。当然,和外延型相比,内含型生产经营方式更容易提高效益、节约资源、提高质量、保护环境,但能否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最大可能地节约资源、增加效益,关键还在于生产经营方式。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的增加来完成的,技术进步的贡献很小,有的国家和地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几乎为零。日本刚刚走出这个阶段,而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阶段。这里技术进步的概念是纯经济学意义上的技术进步,即那些能够带来国民收入增加的技术进步。如果这是一种普遍性的规律,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增长还要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大量增加,即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还要起主要作用。

当然这种外延型增长应该是包含着技术进步的增长。

在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尽可能多地增加就业,否则,大量失业的长期存在会引起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甚至于断送中国的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选择适当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在于尽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只有完成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才能基本走出经济粗放型增长的路子。

参考文献:

董辅礽,1996,《中国经济纵横谈》,经济科学出版社。

董辅礽,1997,《经济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陈东琪、李茂生,199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湖南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