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辛氏菌属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兽医微生物实验诊断手册》第264页(4254字)

本属杆菌有七个种(见表11-6),有的为存在于自然界(如淡水)的非病原微生物,偶尔在卫生检验时遇见,与兽医微生物有关的病原微生物有4个种,即疫耶辛氏菌(Y.pestis)、伪结核耶辛氏菌(Y.pseudotuberculosis)、肠结肠耶辛氏菌(Y.enterocolitica)及拉氏耶辛氏菌(Y.ruckeri),皆为革兰氏阴性的卵圆状或球杆状的小杆菌,1~2×0.5~1μm;组织涂片中更易呈两极性染色(要注意与巴氏杆菌相区别,见表11-8),是一个特征;在肉汤琼脂上生长良好,最适生长温度为28~37℃,最适生长pH为7.2左右;能运动的细菌,在37℃不运动,在25℃运动是另一特征;发酵糖类产酸不产气,第三特征是下列反应均为阴性:枸橼酸盐利用、V.P.、H2S、KCN中的生长、丙二酸盐利用、液化明胶;乳糖通常不发酵,但ONPG是阳性,为此属第四特征;此外,过氧化氢酶为阳性,氧化酶为阴性,与肠杆菌科的其他细菌同。

四种致病性耶辛氏菌与多杀性巴氏杆菌、沙门氏菌第Ⅰ亚属的区分如表11-8。

表11-6 常见沙门氏菌的

抗原结构与生化特性表

表11-8 四种耶辛氏菌与沙门氏菌第一亚属——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比较

* ……个别菌株阳性。

一、鼠疫杆菌(Y.pestis)

本菌为啮齿动物病原菌,并能严重地为害于人类。它对多种实验动物均有易感性,而对豚鼠最易感。此菌致鼠疫,在鼠类中经跳蚤传染,亦可因跳蚤叮人而传染到人。历史上曾发生多次鼠疫爆发,造成人类大批死亡。

本菌侵害淋巴与血管系统,使其发炎,淋巴结急性肿胀,充满炎症液体,呈紫色或出血性梗死。如病情稍长,淋巴结出现坏死并化脓。脾、肝均肿胀充血。肺型鼠疫则肺部出现大块坏死,周围有充血出血带。凡鼠类众多死亡时均应对其详细检查。

本病对人类为害极为严重,故对每一啮齿类的可疑病例,均应及时采取病变淋巴结、血液及其他标本,置密封的低温容器内送实验室检查。对获得的可疑培养物作生化检查和血清凝集试验外,还需接种豚鼠作动物试验(应于2~5天内死亡)。操作疑为鼠疫的材料,特别要小心。工作中消毒要严密,所用试验动物必须无外寄生虫,要防止感染、传播。

1.组织涂片观察 以姬姆萨、瑞特氏或韦森氏(Wayson′s)染色法染色,可见两极性,是其特征,但本属中其他细菌及巴氏杆菌属的其他细菌亦现两极性染色。

2.分离培养鉴定 本菌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上即可生长,但发育缓慢,24h形成小于1mm直径的小菌落。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此温度下长出的菌落易于沾取,表面干燥,而在37℃生长的菌落难于沾取,表面潮湿、粘稠。最适pH为6.9~7.1。在培养基内添加血液或血清,其生长更好。本菌不运动无鞭毛,有荚膜,不溶血,能在麦康凯琼脂上生长。不能分解蛋白质,其生长必须有蛋白胨或氨基酸,普通琼脂上长出淡灰白色、近乎透明、圆形隆起的小菌落,以扩大镜观察中心呈丘状,表面颗粒形,周边有宽窄不等、边缘不整的花边。肉汤中生长特别,表面有白色薄膜,底有絮状沉淀,肉汤透明,再静置培养4~5天后,有长丝自膜面下垂,似钟乳石状,有助于诊断。此菌不引起石蕊奶的变化,能还原美蓝、硝酸盐,其余生化反应见表11-6。

3.动物试验 取被检血液或磨碎的组织液皮下注射于豚鼠或小白鼠,此菌能致上述动物的死亡,快则越夜,慢则一周。典型病变为接种处有出血性炎症,局部淋巴节肿大,周围有胶样水肿,皮下充血,肝脾肿大并充血。病程较长时,肝、脾有白色粟粒样坏死灶,肺及其他脏器呈出血性炎症。

4.血清学试验

(1)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系将鼠疫杆菌的F1(1)抗原(荚膜抗原)结合在经鞣酸处理过的红细胞上,以能测定微量抗体的一种敏感、快速的血清学方法,其血凝抗体滴度在1∶20(试管法)或1∶16(微量法)以上时可判定为血凝阳性。试验动物于感染后5~7天开始产生血凝抗体,15~30天左右达高峰,其反应滴度可维持一年以上。

(2)反向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用已知的特异性抗血清、丙种球蛋白或提纯的IgG致敏红细胞,来检查有无相应的抗原存在的方法。即从抗鼠疫荚膜抗原(F1抗原)的血清中,提取IgG,致敏红细胞,以此可检出每ml被检材料中含5~10个菌体的F1抗原量。本试验的敏感性较抗体中和反应、炭凝集反应均高,脏器浸出液经3~5%的甲醛处理,其抗原性不受影响。反向血凝不仅可检出活菌、死菌,且可检出水溶性抗原。试验证明,鼠疫动物尸体虽经腐败或干枯长达一年,反向血凝仍可检出鼠疫抗原,此法已在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中试用,有关试剂可向乌鲁木齐的新疆地方病研究所商购。

(3)荧光抗体法 取病变脏器的涂片或压片,自然干燥,加热固定,滴加鼠疫荧光血清染色,用荧光显微镜检查,如菌体周围有明亮的黄绿色荧光圈,则为阳性。此法可作鼠疫的快速诊断,目前尚未发现和异属菌种有交叉反应。有人证明,所有试验动物的组织涂片都适合作荧光抗体检查。

二、伪结核耶辛氏菌(Y.pseudotuberculosis)

本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可感染啮齿类动物、家鸽、火及金丝雀,家亦常出现本病,偶尔可感染牛、绵、山羊、、狐、水貂、和人类。一般通过污染的饲料或饮水引起感染。啮齿动物中的病型有几种。急性败血型,24~48h内死亡;肠道型,表现腹泻,消瘦,数周后死亡;淋巴节局部感染型,是家兔最常出现的病型,其肝脾等处可见白色圆形病灶,切开呈大小不等的干酪样坏死灶。肠系膜淋巴节肿大坏死,在病变结节内可分离到本菌。急性败血型者在血液内和内脏中能分得本菌。

病原特性:本菌为球杆状或短杆状,多形。22℃下的肉汤24h培养物能运动而37℃下的不运动(鼠疫杆菌是不运动的细菌),用印度墨汁负染后现荚膜。从病料中分得的菌株在22℃下培养,琼脂表面菌落为S型,光滑湿润粘稠,而在37℃下培养,菌落为R型,菌落干而粗糙,边缘不齐,呈灰黄色。本菌在血平板上不溶血,不能在SS琼脂上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0℃、pH为6~8。不凝固牛乳但能使之变碱,还原硝酸盐,还原美蓝,其余生化反应见表11-6。

检验步骤及方法:由于本菌对啮齿动物致病力强,可将被检材料或疑似菌落皮下或肌肉注射到豚鼠、兔、小鼠或大鼠,豚鼠或兔亦可作口服感。视菌数与细菌毒力,被感染动物多于3天~3周内死亡。急性败血症死亡的,可从血液及各组织分离出细菌;慢性死亡的,剖检时在肝、脾、淋巴节等处,可发现粟粒状似结核的结节,初以渗出性病变为主但很快发展成为中心凝乳状坏死,周边呈炎性细胞浸润,并可从病变处分得细菌。将分得细菌鉴定后可确诊。鉴定时注意表11-8所列项目,其中包括25℃及37℃下的运动力,及似结核的结节见于人工感染2~3周死亡后的啮齿动物特别是豚鼠。

三、肠结肠耶辛氏菌(Y.enterocolitica)

本菌为动物肠道及咽部寄生菌,曾引起人类肠道感染。有时群发而显得重要,仅偶尔引起山羊腹泻。曾从猪、牛、羊、、犬、鸡、鸭、鹅、、蜗牛及多种啮齿动物中分得。

本菌的生物学性状与伪结核耶辛氏菌有些相似,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可呈卵圆形、球杆状或短杆状,偶尔也呈丝状。较克雷伯氏菌略小,1~2×0.5~1.0μm。培养于30℃以下能形成周身鞭毛,呈滚翻旋转运动,而培养于37℃下无鞭毛无运动力,最适生长温度为30~37℃,4℃时亦可缓慢生长。

检验时可取肠淋巴节、粪便在麦康克琼脂上划线分离,24~48h形成约1mm直径的圆形无色菌落,SS琼脂上生长略慢。另取粪便加等量蒸馏水或盐水置4℃培养10~14天作冷增菌,再划线于麦康克琼脂上,如有此菌,则菌数增多,更易于分离。

生物鉴定本菌参阅表11-8及11-6,本菌不发酵乳糖、鼠李糖、密二糖及水杨苷等,分解葡萄糖、蔗糖等产酸不产气,不产生H2S,多数分解尿素,V.P.试验在37℃下为阴性,而培养于22~30℃时可能为阳性,赖氨酸脱羧酶阴性,精氨酸脱羧酶阴性,有五个生物型,见表11-9。

表11-9 肠结肠炎耶新氏菌生物型的区别

肠结肠耶辛氏菌对豚鼠、家兔、大自鼠多无致病性,仅少数菌株对小白鼠有致病力,根据其O抗原结构,最少有48个血清型,共中O9与牛、羊、猪布氏杆菌,有极强的交叉凝集反应,可用间接血凝鉴定。

四、拉氏耶辛氏菌(Y.ruckeri)

本菌最早从患红口病的虹鳟(Salmo gairdneri)分得,并证实是该病的病原,以后从鲑鱼(Oncorhynchus tshawytscha)发现,可能还可感染其他鱼类,尚未在中国发现,故对进口鱼进行检疫,特别是从北美来的鱼。

此菌最适宜的培养温度为22℃,在营养琼脂或麦康克琼脂上均易生长,22℃下培养18h即呈现圆形约1mm不发酵乳糖的菌落,大小为1μm×2~3μm,若培养时间超过48h,可呈丝状。有5个不同的O抗原血清型。

鉴定此菌要点为该菌属肠杆菌科的细菌,似耶辛氏菌属,从病鱼分得,培养于22℃下能液化明胶和产生赖氨酸脱羧酶。

表11-10 耶辛氏菌属的七个种的比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