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290页(3360字)

亦称“信息化社会”。

国外一些学者从生产力角度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继工业化社会后的以信息为标志,以信息产业为支柱的社会。

在人类文明史上,材料、能源和信息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工业革命使人类在生产中利用材料和能源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高效率、专业化大生产创造了一个个经济奇迹,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化阶段。

二战后,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使人类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摆脱了迟缓、分散的传统方式,代之以高效率、专业化、多样化的现代方式,信息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成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人类正大步跨进信息化社会。

何谓信息化社会?国外学者各抒己见。前苏联和俄罗斯情报界、学术界对此曾组织过三次大辩论,代表性的解释有三种:一是认为,信息化——是在计算机化基础上建立适应政治、经济、社会及生态任务的社会信息基础设施。二是认为,信息化——是为更大规模地生产、贮存、转换、传播,甚至创造新知识而集约地利用新的和最新工艺的过程,是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工业问题、人文问题等的过程。

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实质是根本改造社会生活的所有信息环境,其目的是优化任何一个有社会意义的活动结果。不是单纯的技术进程,而是以计算机革命为基础的社会——技术进程。它是与工业化具有同样意义的不可避免的历史发展阶段。三是认为,信息化——是为掌握作为重要管理和发展资源的信息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设信息社会。

而国际信息化研究院H·格莉米扎(H.Grimiza)则认为:“在全世界建立全球性的信息网络,并将它们联成统一的信息空间,简要地说,建设将世界上所有贮存的信息变成每个人的财富的人类共同体——这就是信息化。”(H·格莉米扎,1996,P.38)

国内学者认为,信息化社会的显着特征是,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现代化进程。

其特点是:(1)以电脑作为科技发展的核心,实现高度的自动化。(2)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人们把信息和知识当成比传统的物资和能源更重要的战略资源,大量生产信息,利用信息,信息工业成为主要经济支柱和产业部门。

(3)社会生产力占主导地位的是信息工作者。(4)经济发展实现高效益、高效率、高增长、低消耗、低污染。

(5)企业结构以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6)人的生活目标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7)由信息网和数据库组成的信息公用事业成为社会的基本结构。(8)社会极大富裕。(9)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化社会体系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六个方面。

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信息化可以在提高生产水平与效率的同时,把生产社会化和人类文明程度提高到空前的水平。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国家信息网络,发展信息产业,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加速推进信息化进程,极大地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效率和效益,已成为当今世界技术和经济竞争的焦点。

进入9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一些国家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力图推动本国经济增长,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下一世纪的生存和发展争取主动权,从而掀起了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

“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是基于人们对信息重要性认识而提出来的。政治家提出它是试图像建洲际高速公路那样来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普通人对信息高速公路的理解是:在相当的范围内铺设光纤电缆等高速传统线路,最终连到家家户户和办公室,使文件、声音、图像等都可以实现交互传送。“信息高速公路”的核心成分是:通信设施、计算机、信息源和网络管理。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与构建,必将对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它将使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建立在及时、准确的、科学的基础上,极大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它将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节约大量的原材料、能源、劳动力和减少环境污染、优化产业结构;它还将有力地促进科学技术、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大大改善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更好地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并为社会提供大批的就业机会。

特别是它所带来的人们观念上的变化可能远远难以估价。

为加快社会信息化进程,美国于1993年率先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继而提出了“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五项原则,1996年出台了《电信法》,全面放开电信运营业。1994年欧盟正式宣布在欧洲建立信息社会的计划,确定了欧洲信息应用领域。俄罗斯1994年成立了俄联邦总统信息政策委员会,1995年俄国家杜通过了《俄罗斯信息、信息化和信息保护法》。

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国也都以政府行为的方式,采取了相应的行动。1995年2月,西方七国集团在布鲁塞尔召开“七国信息技术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信息社会的原则和中间试验计划,第一次从政治上确定了“全球信息社会”的构想和方向。

1995年10月,亚太地区通信和信息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创造亚太信息社会的若干原则。

1996年5月,世界40多个国家和18个国际组织在南非召开“信息社会和发展大会”部长级会议,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进入信息社会问题,强调要把所有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聚合到全球信息社会中来。总之,全球信息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这场信息化浪潮,不仅推动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引发了人们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可以说,谁率先掌握并高度利用了信息资源和技术,谁就将在下世纪的生存、发展和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占领制高点。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信息社会化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信息化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但就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而言,我们仍然处于高消耗、低效益、粗放型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体制还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阶段。作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手段,信息社会化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激活功能——使社会发展空间高度拓展;配置功能——使社会发展因素充分组合;诱发功能——使社会发展潜力全面发挥;倍增功能——使社会发展效益有效扩大。因此,根据我国国情和现有基础,广泛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大力开发信息资源,积极推进我国社会信息化,不仅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关键,而且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迫切需要,对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И·М·阿古尔,1989,《发展和采用新信息技术的迫切问题》,苏联《科技信息第1类》第7期。

А·И·拉基托夫,1988,《计算机革命与社会信息化》,苏联《哲学科学》第5期。

А·Д·乌尔苏尔,1989,《信息化的系统活动方法》,苏联《科技信息.第2类》第11期。

Н·格莉米扎,1996,《信息与信息化》,俄罗斯《科学与生活》第2期。

厉以宁主编,1993,《市场经济大辞典》,新华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