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高速公路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292页(1381字)
信息传输基础设施借助高速公路来比喻信息传输网络速度快、规模大、四通八达,信息高速公路上流通的是资料和数据等信息资源。
信息高速公路是由使用信息高速公路的人员、计算机及相关硬件设备、计算机软件和信息等要素构成的传输网络,联结众多终端计算机和数据库,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传递声音、数据、图像和文表信息,给用户提供大量信息,使人人共享信息。
信息高速公路以计算机为核心,以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光导纤维为骨干,是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跨学科综合发展的立体工程。
信息高速公路主要包括信息内容(数据库)、信息处理(计算机)、信息传递(通讯网)三个物质方面以及信息人才,一般划分为五种基本要素:(1)信息资料源,包括各种各样的信息库;(2)信息设施,包括获取、传播、处理、利用信息的各种物理设备;(3)信息系统,包括大量的应用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系统;(4)信息网络,包括多种信息系统所构成的信息网络体系,以及支持网络系统有效运行所需的网络标准、通信协议、操作规程、传播编码等;(5)信息主体,包括信息资源开发者、供给者、管理者、利用者,以及技术、道德、法律的教育和培训。
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特点:(1)立体的开放网络。
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卫星通信网络等综合传输通道传送、接收和处理文字、图像、语音等信号,人们通过普通电话线路和有线电视接口入网,跨越空间和地理的限制自由利用信息资源。(2)全新的大容量数据库。
通过压缩技术将各种信息分类存储在数据库中,众多的数据库组成网络,构成一个巨型的数据库。(3)高速度的数字化传输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直接传送和接收信息量每秒可以达到4600比特(即相当于一分钟内传送一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快捷的传递方式构成了现代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准则。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都相继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美国早在1993年9月15日就宣布实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乃至对于未来人类社会的工作及生活方式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发展信息高速公路总的指导思想是,从战略高度认识未来的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地创造条件,统一质量标准,不断升级,实行以“路”养“路”和国家援助相结合,全方位的、综合的发展模式。国家、部门和地方一齐上,有条件的地方先上。
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必须与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协调,才能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形成动态的、连续滚动式的发展条件。
参考文献:
《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美国),1993年公布。
《APEC信息基础设施汉城宣言》,1995年5月29~30日,汉城。
《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国),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