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317页(4123字)
指广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生产体系。
是农业发展的最新阶段。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某一时期上的发展水平,是个动态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也相应提高和发展。
基本特征。一是建立在一整套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农业生产技术由依靠经验转向主要依靠科学。
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使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物保护等农业科学技术的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二是现代农业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主要依靠手工、畜力农具操作转变为机械动力农机操作,如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拖拉机、耕耘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农用水泵以及林、牧、渔业中的各种机械已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工具,投入农业的能源显着增加,电子、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仿声技术及人造卫星等也开始应用于农业,良好的高效能的生态系统已经形成等;三是广泛地采用现代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业工艺过程的专门化和农工商一体化、产业化经营,并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市场预测、科学决策、快速运行等。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过程。欧美各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过程,萌芽于19世纪中叶,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国家大多先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目前已进入高度发达的现代化阶段。它们走过的具体道路和办法,因国情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大多采取了以下措施:发展农用工业,优先发展农业机械化;重视农业智力投资,普及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加对农业的贷款或投资,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对农业的扶持与保护;扩大农业企业规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行农工商一体化为主的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农村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为农业发展创造环境条件;一般都采取资本主义农场的形式,逐步走上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采取无机农业(石油农业)的发展途径,农业虽然取得很大发展,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因此农业发展滞缓,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不同程度上走上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照抄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办法,其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基本上还处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或则跨上现代农业发展起步阶段。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概况。现代农业的因素在中国出现和积聚早在1949年前就已经开始引入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并有少量的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机构,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在农业中应用的极少,农民仍然沿袭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仍然是以传统农业占主体。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现代化的内外因素环境和运作机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我国农业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因此,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研究也以1949年为起始。新中国成立近50年来,现代农业的发展又可以1978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其特点如下:
1949~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是:(1)由国家制定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农民去实现。
这一时期的中心内容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
(2)农业现代化的资金来源于国家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积累和劳动积累。国家财力上给予农业的大力支持,主要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和兴修农田水利、发展农用工业、兴办农业科学研究及成果推广等事业,使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提高了农业的抗灾能力。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和劳动积累主要用于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植树造林、购置农业机械、推广先进技术,使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3)采取群众运动的方式推进农业技术发展和大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进耕作方法,提倡合理密植,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4)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在国民经济向工业化倾斜的宏观条件下进行的,提出的口号是“在工业化的前提下,先集体化,后机械化,在集体化的进程中实现农业机械化”。因此,这一时期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在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的目标上前进了一大步,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明显增强,提高了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总产由1949年的2200多亿斤增长到1978年前后的6000多亿斤,连跨4个台阶。
1979-至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农业现代化的特点:(1)国家对农业现代化有长期目标,到21世纪中叶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即达到西方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时间跨度为70年,即“三步走战略”;(2)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体是国家和农民承包家庭,1984~1989年间农业集体经济组织被解体,导致以农田水利为主体的农业基本建设严重滞后,原有的基础设施也年久失修而遭到破坏,农业科技成果无法推广,最终导致农业连续5年徘徊滑坡,农业现代化事业严重受阻;自90年代起,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主体为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中国农业现代化步伐重又加快,特别是在东部地区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从未遭到破坏的地区,如苏南模式地区、杭嘉湖地区、北京市郊区、上海市郊区及东北辽宁等地,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目前已初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出现了一大批园林化的现代化、规模化的“吨粮田”,平均亩产约是世界平均亩产的2~3倍。
而西部地区的某些省区平均亩产还不足200公斤,约为世界平均亩产的1/2~1/3,还停留在传统农业初期的水平;(3)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投资主体虽然多元化,但以国家投资为主,而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例下降,在集体经济组织解体的地区已无法投资,农户投资也严重下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曾一度下降,进入90年代以来又有新的增长(依靠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力量);(4)80年代中期以来,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曾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瘫痪状态,农业科技成果无法推广,科技进步率严重下降,进入90年代以来上述状况已有改善;(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了大量外资,但用于农业发展的外资极少,1995年仅占外资总额的1.9%,外资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很不明显;(6)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党和国家对农业现代化工作的重视,依靠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力量,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快于80年代的速度,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的方针和措施。
自20世纪90年代起至下世纪中叶,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采取的方针和措施为:(1)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改善农业生态系统,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并在此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2)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加速发展农用生产资料工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提高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工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交通运输、商业、财政、金融等部门,要把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3)重视智力投资,大力发展农业教育、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造就一支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增产中的份额。(4)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在条件具备的地区积极引导和加快发展以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加速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集体经济制度,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持续发展。(5)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在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地建立起专业化的、区域化的并与农业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以不断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6)在继承中国精耕细作优良农业耕作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走出一条以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为主并以无机农业、石油农业相结合的农业发展道路。(7)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在十分珍惜耕地的同时,重视对整个国土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制止粗放型的掠夺式经营,走集约化的效益型发展道路;并通过生物能源与工业能源相结合的、开发与节约并重的途径,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充分利用水资源,发展灌溉农业与旱作农业相结合,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8)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发展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建立统一的国内农产品市场体系,以促进农业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9)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结合进行,共同发展,从而确保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10)在重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使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和农民精神文明生活都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前进。(11)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使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12)加快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商品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化、农业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企业化的步伐,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
参考文献:
朱道华,1988,《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