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替代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352页(2951字)

又称内向型发展战略,是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指以发展替代进口的商品为重心的经济发展战略。

进口替代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事实上,后起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在其经济发展的初期,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过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当时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是早期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早期的保护主义经济学家如英国的重商主义者、德国的李斯特、美国的汉密尔顿等,就主张保护本国的民族产业,以替代外国的进口商品。二次大战后的初期,进口替代又成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新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是以阿根廷的劳尔·普雷维什(Raul Prebisch)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所提出的“依附论”。

该理论认为,目前的国际经济体系是为少数作为中心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服务的,而作为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是依附于发达国家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控制。要摆脱这一困境,发展中国家就必须脱离国际经济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能够更好地符合本国的利益。

而要建立独立的经济体系,关键就在于发展替代进口的民族工业。

根据所发展的替代进口工业侧重点的不同,可以把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低级消费品的替代。在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实施初期,一般是发展低级消费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商品)的替代工业。

(2)中间投入品的替代。

在低级消费品的替代阶段,生产低级消费品所需的一些零部件、半成品等投入仍然是需要进口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国可以逐步发展这些零部件、半成品的制造业,以提高本国低级消费品工业的自给率。

(3)资本和耐用消费品的替代业。

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一国可以开始发展制造业所需的基础工业部门,如钢铁工业、化工和石油化工之类的冶炼工业,机器设备、船舶之类的资本货物制造业,以及像电视、汽车业之类的耐用消费品部门。这些部门的普遍特点是所需资金规模大,技术水平要求高。

要发展进口替代工业,通常意味着需要采取保护主义的措施,因为在出口国家已存在较为成熟的同类工业的情况下,进口国新建的替代工业部门是很难和它们竞争的。基于同样的理由,进口替代战略往往还意味着国家干预经济,即由国家对进口替代工业给予各种优待和支持。

一些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还吸引大量的外资以满足进口替代工业对资金的要求,不过,为了不使本国新建的进口替代工业为外国资本所控制,这些国家多数只欢迎外国贷款,而不欢迎直接投资。

二次大战后采用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在战后初期经济发展曾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在70年代以后,这些国家中的大多数都遇到了困难,出现经济发展停滞现象。

当人们把这些国家同采取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相比较时,这点表现得尤其明显。世界银行在其《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考察了41个发展中国家在1963~1985年间的经济发展情况,结果表明采取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通货膨胀率、收入分配、工业化水平等重要经济指标上,均远逊于采用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中国家。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由于进口替代通常意味着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和国家干预经济,使得采取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的市场扭曲程度往往大于采取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些国家,替代进口工业的选择往往不是由市场自发决定,而是由政府主观挑选的,其结果是所选择的替代进口工业往往是并不适合效益原则的。

例如某些小国地狭人少,却也发展大型的替代进口工业,结果由于国内市场狭小,生产缺乏规模效益而亏损。为了扶持本国的进口替代工业,采取进口替代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政府给予有关企业巨额的补贴及其他许多优惠,甚至直接出面举办国有企业,并通过限制进口来防止国外企业竞争,使得进口替代企业没有一个竞争的环境,以致其效率始终无法提高,产品质次价高,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婴儿产业”,达不到其发展独立民族工业的初衷。

(2)由于人为扶持的进口替代工业耗资巨大,又缺乏效率,使其只能依赖政府长期巨额补贴才能生存,结果导致政府财政巨额赤字,进而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3)由于忽视发展出口,导致外汇收入不足,使得发展替代进口工业所需的原材料、技术和资本设备进口因外汇缺乏而得不到保证,造成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和沉重的外债负担,最终使进口替代战略难以维持。

在初级进口替代阶段,由于所替代的是技术要求较低的低级消费品,故这一问题尚不是很严重,但随着进口替代的升级,该问题会日益突出。

(4)由于多数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发展中国家,都以资本密集的制造业作为替代的重点,因此进口替代战略较之以发展劳动密集产业为重点的出口导向战略对多数人民的福利影响少,从而不利于收入分配的平均化。

加上在发展进口替代战略方面政府的干预程度比较大,故贪污腐化现象也更为严重,更加剧了社会不公。

尽管进口替代战略在战后的实施效果不佳,但并不意味着该战略毫无可取之处。

其实这一战略在政策目标上还是正确的。因为发展中国家如果不发展自主的民族工业,并将其不断地升级换代,发展中国家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现代化。事实上十八九世纪的美国和德国、二战后的日本等国都采取过进口替代战略,并因此成为后起的发达国家,战后韩国也曾采取过这一战略。关键在于该战略的实施方法,世界各国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成败的经验教训表明,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要获得成功,一是要选择好合适的替代部门重点,并在合适的时候使替代部门升级换代,要避免急于求成。

二是要在政府扶持的同时依旧维持市场竞争,即使无法引进国际竞争,也应保证充分的国内竞争。三是要在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同时积极扩大出口,特别是及时将进口替代部门转化为出口部门,以换取进口替代战略升级所需的宝贵的外汇。

参考文献:

洪银兴、林金锭着,1990,《发展经济学通论》,江苏人民出版社。

于同申着,1994,《发展经济学》,人民出版社。

朱立南编着,1996,《国际贸易政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阿根廷]劳尔·普雷维什着,苏振兴、袁兴昌译,1990,《外围资本主义》,商务印书馆。

上一篇:期货与期权 下一篇:贸易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