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408页(2934字)

人们在物质资料和劳务的生产与生活中,对生产要素和生活资料的消耗过程。

广义的消费含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通常所讲的消费是指生活消费。

生产消费主要指生产过程中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使用和消耗。生产消耗过程与生产过程具有直接的同一性,直接属生产范畴,是一种生产行为,其结果是生产出新的产品。

生活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生活资料、劳务和精神产品的过程和行为。生产消费属于中间消费,归根结底是为了生产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各种物质产品和劳务。

生产消费是生活消费的先导和媒介。生活消费属于最终消费,是生产消费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在社会再生产中,生产和消费构成了社会再生产的起点和终点。

消费与生产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内在联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生产决定消费,主要表现在:(1)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提供对象,从而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2)由于生产为消费创造的对象“不是一般的对象,而是一定的对象,是必须用一定的而又是由生产本身所媒介的方式来消费的”(克思,1972,P.94~95)。因此,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3)生产通过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从而创造出消费的动力。

生产还生产出消费者,提高消费者的素质和消费能力。在生产对消费起着决定作用的同时,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主要表现在:(1)消费作为再生产的一个内在环节,使生产得以最终实现。没有消费,产品就不能实现,再生产就会中断;(2)消费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一个条件,因而它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3)消费创造出新的需要,创造出生产的动力。

消费也制约着生产的规模、结构和速度。

由此看来,消费既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又是下一轮社会再生产的起点。

有人提出“生产与消费的双重决定论”,认为生产决定消费是不言而喻的,消费决定生产主要表现在:(1)消费为生产创造出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决定生产的前提条件;(2)消费生产出生产的主体;(3)消费既是再生产过程的终点,又是下一生产过程的起点、出发点,决定生产方向,重新引起整个再生产过程。马克思说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4)消费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惟一目的,目的决定手段,这决不能颠倒。

消费与流通的关系是:在市场经济中,流通是生产和消费之间必不可少的中介,通过流通领域,才能满足多方面的消费需要。流通对消费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1)流通的规模、速度,市场上消费品的供应结构都制约着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2)流通影响消费的方式。商品流通使自给性消费的比重下降,引起消费方式的变革;(3)消费品的市场价格制约着消费的水平、质量和结构等;(4)流通中货币的数量和动态,影响着消费;(5)流通的状况对消费效果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消费对流通也有重要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1)消费是流通的目的和动机,使流通得以最后完成,并不断地对流通以新的推动和促进;(2)消费的规模和速度是决定流通的规模和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3)消费结构制约着流通领域中的商品结构。流通作为中间环节才使得消费得以反馈于生产,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也是首先表现在它对流通的作用上,并由流通传递给生产。

消费与分配的关系:分配也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消费以分配为基础并表现其结果。消费资料的分配是造成人们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它反映人们在社会消费生活中的地位,是决定消费是否合理的重要条件;而消费是分配的最终实现,消费是对一定的分配制度和分配体制的检验。

消费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反映人对产品的一种生理学意义上的消费关系,而更为重要的是反映消费本身形成的经济关系,这种消费关系反映消费领域中人与人的关系。消费关系的主要内容有:(1)消费资料的所有制关系;(2)不同社会阶级、阶层、集团和个人在消费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差别和联系;(3)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具体状况。消费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生产领域里的关系,分配领域的关系、交换领域的关系一样,是生产关系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消费反映生产关系的主要表现在于:(1)消费水平反映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集团在社会中的经济关系,反映不同社会的社会经济性质;(2)消费结构也反映出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不同的消费者消费不同种类的生活资料和劳务,以及这种不同的生活资料和劳务在总消费中的各自所占的比重,取决于其经济地位;(3)消费方式以生产方式为前提,消费方式反映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是一种社会的方式;(4)消费与社会经济规律的联系是密切相关的,离开了消费,就难以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

与消费关系相对应的消费力,是指在社会一定的发展阶段上消费者消费各种生活资料(含劳务)的能力。是社会生产力在消费领域的反映,是通过消费者和消费资料的结合表现出来的,它只能在消费过程实现。尹世杰提出要建立消费力经济学,他在《消费力经济学大纲》一文中指出,消费力有三个要素:一是消费主体,即消费者;二是消费客体,即消费资料(包括劳务);三是消费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消费力反映三个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消费力的分类,从层次上看,可分为满足生理需要的消费力,满足心理需要的消费力,满足文明需要的消费力;从整体上看,可分为物质消费力和精神消费力;从主体与客体的结合来看,可分为潜在消费力、有支付能力消费力、实际消费力。

消费力的运动规律是:消费者运用自己拥有的消费能力,与消费资料相结合,使消费需要得到满足,提高了人的素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他还提出要解放消费力,发展消费力,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要注重发展精神文化消费力,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尹世杰,1993,P.243~256)。

参考文献:

马克思,19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于光远主编,1992,《经济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尹世杰等,1992,《消费经济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尹世杰,1994,《消费力经济学大纲》,《消费经济》第1期。

尹世杰,1993,《消费需要论》,湖南出版社。

姚振湖,1988,《一个不容忽视的命题:消费决定生产》,《消费经济》第5期。

上一篇:后向联系 下一篇:消费环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