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457页(4585字)

中国社会具有的特定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着它所建立和建设的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自己的特色。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就确立了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并实现了这种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和一条新的社会发展道路的开启。在理论创造上极具独创性的毛泽东很早就提出要走出一条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毛泽东在1956年发表《论十大关系》、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讲话中,明确提出了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这是一场前无古人的具有很大难度的探索。在特定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由于在社会发展阶段、经济与政治关系的把握上的“左”的偏差和失误,由于理论与现实关系问题上的教条主义的影响,使1957年以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几次大的曲折和严重失误。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开始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不仅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而且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邓小平在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中,一以贯之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作出了两大历史性贡献。一是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二是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邓小平指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列宁的本本上找不出来;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1988)。

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982)。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搞清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在对这一基本问题不断思考和论证的基础上,在1992年的南巡谈话中,对这一问题作了总括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这一科学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和当代中国国情的研究,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像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对它的基本国情应该怎样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对此作过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说,一直处在不完全清醒的状态。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犯了“左”的错误,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邓小平,1988)。

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是对现实社会主义的科学历史定位。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在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由特定社会条件决定的历史的必然。但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在中国,真要建设社会主义,那就只能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着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要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这需要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需要深化改革,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需要扩大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一切,都是为了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上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是构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亦是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实践。

参考文献:

邓小平,199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1987,人民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1992,人民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1997,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