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差别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475页(2469字)

是对工业与农业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的总称。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是产生三大差别的根本原因,而所有制不同和阶级的存在是加剧三大差别不断扩大的直接动因。

1.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差别 简称工农差别。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为两者利益的对立。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对立日益尖锐化,产生这种对立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工业的高速发展,造成对农民的剥夺和大多数农民的破产,工农之间的本质差别越来越大。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发展,使工业和农业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因此那种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工农对立已不存在。但是,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差别依然存在。

这种差别首先表现为所有制程度方面的差别。社会主义工业主要是现代化的大机器生产,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化程度较高,生产力水平较高,且是全民所有制企业为主体。而社会主义农业从总体上说还是以人、畜力工具为主,手工劳动占主要地位,因此,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化程度都较低,且以集体经济或个体家庭经营为主,其生产力水平较低。因此,农业和工业之间,在生产技术水平、劳动条件、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等方面均存在差距,其劳动者的经济水平和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也还存在明显的差别。

2.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别 简称城乡差别。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分工,在人类历史上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

这种分工的产生是社会经济的巨大进步。但在存在私有制和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利益上根本对立,城市经济的发展依靠残酷剥夺农村经济的利益而快速发展,这种城乡之间的本质差别将越来越大。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以后,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产生和地主、资产阶级的消灭,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对立的阶级基础已被消除,为社会主义的互助合作关系所替代。

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作用,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城市给乡村提供先进的劳动资料和丰富的日用消费品,同时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帮助乡村发展;乡村则将日益增长的粮食、工业原料、蔬菜等各种农副产品供应城市。

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日益扩大,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别,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将长期存在,这是因为历史上形成的城市中集中了现代化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枢纽、银行金融、公共事业、文化教育事业等经济社会设施,且以全民所有制占主体地位。

乡村中则以集体经济或个体农、林、牧、渔业和处于发展中的乡镇企业为主体,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交通、商业、金融等发展较城市滞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这种差别,是由于城乡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城乡之间的差别将会逐步缩小,最终将完全消失。但城乡之间这种差别的缩小,不是通过消灭城市,而是通过把乡村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城市水平的途径来实现的。

中国现阶段主要是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农业和农村经济及社会建设,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和建设小城镇,提高农村科技、文化、教育等水平,来逐步缩小历史形成的城乡差别,直至完全消失。但是,即使城乡经济、社会、生活水平等差别消失,也并不意味着城乡之间的一切差别都消失。

即使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根据效益规律也必然会在全国范围内和不同地区内形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这些城市将星罗棋布地合理布局在全国广大土地上;同时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再生产特性,形成农村的特有自然景观和地理差异,使城乡间的自然景观和地理差别依然存在。但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差别。

3.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简称脑体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分工,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社会有了剩余产品而出现的。

但由于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产生,长期以来,它表现为从事政治、法律、文化、艺术、科学、教育等活动的脑力劳动由剥削阶级及为其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所垄断;而沉重的体力劳动则由被剥削、被奴役的体力劳动者所承担,从而造成两者之间根本利益的对立。资本主义社会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进一步发展。大机器生产使大量的生产操作简单化,使许多工人的劳动失去其内容,变成了单纯看管机械的活动,它阻挠了工人智力的发展,使众多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在当代,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变化,对脑力劳动者的需求日益增多,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职工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也逐渐提高,所谓“白领工人”的数量接近或超过“蓝领工人”,这表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物质技术条件的进步,出现了劳动智力化的新趋势。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一样,都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劳动者,生产资料公有制使他们结成了互助合作的关系。

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客观上还存在着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在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上的差别,因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依然存在,但这种差别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差别,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所决定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物质技术基础的进步以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广泛应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将要求劳动者普遍地具有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并熟练掌握整个生产系统。因而在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和不断提高劳动者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上,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这是通过将体力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到脑力劳动者的水平来实现的,并且使两者的科技文化知识都继续提高,以便掌握日新月异的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

参考文献:

斯大林,1979,《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