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权模式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505页(2800字)
指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
集权模式的计划特征主要是:
(1)一切经济决策集中在中央一级——不仅包括宏观的资源分配,而且包括微观的资源分配。中央决策的偏好尺度或主要原则是把最高的增长率当做更好地满足经济需要和政治需要的最重要的手段。
作为原则,家庭有对消费品和服务以及职业和工作这两个方面选择的自由,即允许有消费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在这个领域里,国家的控制是通过间接的手段——价格政策和工资政策等——来实现的。
但在事实上,这一原则——在国家计划所确定的经济总框架之内选择消费品和工作的自由——常常受到公然的违背,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定量供应,大规模的强制劳动,限制人口流动,限制变换工作的自由,用行政方法分配学校毕业生等。
(2)计划的等级性质和经济机构的纵向划分。建立在中央决策基础上的计划面向下一级的相应单位,后者又以类似的方式面向下级机构,以此类推直至各个企业。由于中央的决策是直接针对企业的,这使得在许多场合中间管理机构也只有很小的权力。
在这种情况下,等级性的纵向联系占有绝对统治地位,而横向联系,例如供货者和购买者之间的交易或订货体系不起任何自主的积极作用;横向联系的程度取决于纵向联系的体制,大体上只具有补充的、几乎是技术性职能。
(3)决策以命令的形式由上级传达到下级,信息的传递采用自上而下的直接命令形式。
计划任务以行政方式、借助不可更改的计划命令传达到相应的下级。下级必须确保完成计划任务,而对于实际的经济关系视而不见,也无权和无必要顾及本身的经济关系。
这种计划命令和行政手段,与决策集中化和计划的等级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是集权模式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集权模式中,严格的计划活动和经济的直接行政管理是并存的。
(4)按实物(物质)单位进行的经济核算和制定计划占支配地位,货币的职能主要是记载和监督的工具。
虽然货币在形式上是存在的,但它只是表示为既定目标的生产方法的基础的投入和产出,即只不过是实现决策的一种加总计算和监督的工具,其作用是消极的,被动的。因为货币流动必须跟从实物流动而不是相反。掌握了货币购买力并没有足够的权力要求获得资源(因为资源分配命令在先),而没有足够的货币也不是削弱以至停止经营的充分理由,因为计划的要求是高于一切的。
企业不是在决策之前,而是在接受决策之后进行计算,计算仅限于为实现上级规定的生产目标和生产方法所需要的消耗,盈亏对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或缩小没有直接联系,而是按照中央计划进行生产规模的变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经济核算在集权模式中失去了意义,相反,中央机构为了监督计划的实现还必须借助于经济核算。
(5)国家垄断对外贸易。这是通过以下两种形式来保证的:一是对进口和出口的总量、总值、商品种类和地区分布等实行严格的中央控制;二是把国内的价格结构和世界市场的价格结构隔离开来。这就要求外贸企业一方面以国内货币和国际市场价格同外国的贸易伙伴发生联系,取得的外币收入以固定的兑换率换成国内货币,盈亏由国家统负。
集权模式的产生有其客观原因,在历史上也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条件下是有效率的。
它能够把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用于重点经济部门,以较高的积累率求得较高增长率,保证落后国家迅速工业化。应该说,在满足下述条件之下,集权模式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1)中央计划机关具有善于实现自己目的的完整知识,并且能够把这些目的完全公式化,即不仅是一般的,而且在细节上加以公式化——这是建立完全集权的组织所不可缺少的条件;(2)通过一切必要的阶段并在一切方向上的情报传递,例如从下级送给上级的“报告”,中央计划当局对报告的处理和作出决策,用直接命令形式对下级传达决策,要用使之不失去有效性地到达执行阶段的速度进行;(3)在从上向下和从下向上的两个方向的传递和情报处理过程中,情况不能遭到重大歪曲,比如说,不能受特定物质和其他动机所支配的特定利害关系的影响。在满足上述条件下,集权模式是有其优越性的,其主要优点之一就是它的“高度选择性”,即把资源集中地用于经过严格选择的优先部门。集权模式的这种高度选择性,至少在一定时期允许不平衡的、飞跃的发展,而这通常都不能由市场机制来保证或达到。
不过,集权模式的适宜范围是有限度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上的目标复杂化了,随着优先目标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就需要从不平衡战略向平衡发展战略转移。
另外,粗放型的外延发展受到资源约束,也需要向集约化方向转变。这样,满足于集权模式有效操作的机会和条件就会减少。
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不改弦更张,就必然使中央计划丧失对宏观经济活动的协调能力,丧失经济效率,以致威胁计划赖以存在的基础。
集权模式的重要弊端之一就是人们称之为的“棘轮效应”。棘轮是一种只能朝着一个方向转动的齿轮,只能前进不能倒退。由于企业工作的成绩是根据完成计划任务的状况确定的,所以企业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
然而,今年计划完成的越多越好,结果明年的计划指标就越大。这种只进不退的作法,使企业的利益与中央计划指标不断发生冲突,最终导致中央计划难于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经济关系比例失调。
集权模式的另一弊端是计划体系的内在矛盾。集权体制中有一整套指令性计划指标体系,但由于各个指标往往不是相互补充而是相互矛盾,因此,国家不可能对所有的指标都严加控制,而只能抓主要指标,长此以往使企业对成本、质量等漠不关心,更不顾及消费者的需要。
集权模式的其他弊端还有生产缺乏灵活性,实现计划目标成本过高,企业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国家机构和经济机构的官僚化等。
参考文献:
B·乔西奇主编,1985,《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罗首初、万解秋,1987,《探寻新的模式》,四川人民出版社。
埃冈·纽伯格、威廉·达菲等,1985,《比较经济体制》,商务印书馆。
周新城,1988,《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光明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