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与市场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533页(2894字)

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之间关系的问题,历来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论争的焦点。

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实践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前途与方向。

自从近一个世纪以前提出公有制经济的运行问题以来,有关计划、市场及其关系的每一个方面特别是它的基本方面,如计划和市场的属性、内涵、结合方式、结合点以及配套条件等,几乎都产生过广泛的争论。正是在这些争论中,一些重要的共识形成了,它们成为不同时期政策的基础和实践的依据;一些深层的具体的课题又被提出讨论,成为拓展新的“结合”理论的导标。

这种争论基础上的共识形成以后出现的新的争论,推动了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探索的进展。

经过多年探索,已经形成基本一致的看法如下:

第一,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基础理论问题,如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等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首先取得了共识,并不再为此而起争端。

第二,计划与市场是两种不同的配置资源方式,是调节经济运行的两种不同机制,不是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二者结合的理论表现与最终表述形式。

第三,计划与市场并存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商品经济的共同要求。在当今世界上,不存在绝对排斥计划的纯粹市场经济,也不存在绝对排斥市场的纯粹计划经济。

计划和市场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某种形式的结合,不同的只是它的所有制基础及结合的程度。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建立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

建立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核心内容。

第四,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基础是商品经济及市场经济。计划应当符合市场经济的本性、充分反映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等经济规律要求,体现主观意志、排斥市场机制作用的计划是不可能与市场有效结合的;市场也不是完全自发的、无政府的市场,而是受计划指导和宏观调控的充分繁荣的竞争性市场。

第五,从现状看,实现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计划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怎样培育竞争性市场,如何形成有指导的市场,关键都在于计划,因而计划是改革的重点。主要通过计划管理体制的自身的改革与完善,使计划正确地反映客观经济规律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要求,通过深化相关的经济体制环节的改革和市场的有效发育,进一步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大大地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让市场机制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

第六,计划与市场的功能是互补的,两者的有效结合在于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各自的长处。

一般地说,计划长于整体的、宏观的、社会利益性的和长期的调控;市场对局部的、微观的、本位利益的和短期的活动起主要作用。因此,属于总量控制、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的调整及其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主要应发挥计划的作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一般性技术改造和非全局利益性的基本建设,主要应由市场调节。

第七,使计划与市场的各自表现形式或手段都充分尊重对方的内在特性和本质要求,是实现这两者结合的基本的操作技巧。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形式,应依据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行业、企业、产品的特点,不同的经济层面,不同的地区特性以及不同的时期而有所不同。

即使在同一时期,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形式也会是多种多样的。从计划方面看,应该选择能够容纳市场机制作用的计划体制和不长期妨碍市场机制功能的计划形式,例如以间接控制为主的“干预性”计划体制、直接订货、参与性投资、控股以及政策性计划、预测型计划、信息型计划、导向性计划等。

从市场方面看,应该选择有利于国家实行适度干预而又不妨碍市场机制、不扭曲市场信号尤其是价格信号的市场组织形式,如在法律约束下从事现货或期货交易的交易所等。

第八,实现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途径,不仅在于通过计划管理体制和方式与市场组织、市场规则、市场参数的改造,健全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而且有赖于对整个经济体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系统的科学改造。其中首要的是建立健全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第九,建立健全严整、规范而科学的计划与市场有机有效结合的法规环境和法制系统,保持计划决策的非随意性、计划范围的非灵活性、计划形式的非主观性以及市场要素的非凝固性、市场组织的非垄断性和市场行为的非行政性,从而保障计划和市场发挥稳定性的结合功能,防止计划和市场结合的内在契机和纽带被任意改变或破坏。

第十,检验计划与市场结合得好不好的根本标准,在于能否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提高,能否促进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否促进社会主义国家整体国力的提高,从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高效益地发展。

对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国历经数十年,世界为时上百年的探索,至今仍然不能说获得彻底解决,有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从主观方面看,无论是讨论本身还是与讨论发展相联系的实践探索都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从客观方面看,这个在世界论坛上争论百余年,在实践舞台上摸索超过半个世纪的,涉及到整个社会这一巨大而复杂的系统的问题,是一个远比所谓“哥德巴赫猜想”难度更大得多的问题,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存在着较多的难点。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资料室编,1980,《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经济研究》编辑部编,1985,《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争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魏礼群、韩志国编着,1984,《计划体制改革问题论争》,光明日报出版社。

高尚全,1992,《论计划和市场》,人民日报出版社。

吴敬琏,1993,《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

张卓元,1995,《论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市场化改革》,经济管理出版社。

上一篇:统购统销 下一篇:市场社会主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