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着陆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613页(1468字)

以飞机缓慢下降、平稳着陆的运行状态来借喻国民经济运行的一种变化状态。

“软着陆”的基本经济含义是:国民经济运行从“过热”状态平稳回落到正常运行状态,在回落过程中震荡很小。“软着陆”是相对于大起大落、剧烈震荡的“硬着陆”状态而言的。

“硬着陆”是指宏观经济过热因采取严厉紧缩政策而又急剧下落的状态。

国民经济过度扩张,超越了其潜在增长能力,出现总需求过旺、资源供给紧张、通货膨胀加剧、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混乱,再发展下去有可能导致国民经济崩溃,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当局只得采取“急刹车”的办法,在货币、金融、财政等各方面全面紧缩,结果在抑制了通货膨胀、整顿了经济秩序的同时,导致经济增长率大幅度跌落。改革以前,我国经济多次发生“大起大落”,经济增长率在短时期加速到很高程度,然后被迫“急刹车”,经济增长率陡然下跌到很低以致负数,经济运行很不稳定,经济增长欲速不达,总体上增长率不高。改革以后80年代期间,宏观经济出现过几次过热,在“急刹车”措施下,经济运行“硬着陆”,经济过热状况很快得到控制,但导致经济增长率较大幅度下跌,经济运行不稳、经济效益受损。

实现“软着陆”的调控措施应当适时、适当、兼顾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实现“软着陆”的调控措施的正确先导,在于对宏观经济趋热的走势作出正确判断,及时、适时地主动采取调控措施,而不是经济热到过度的程度实在难以为继时才被迫“刹车”。实现“软着陆”调控的成败关键,在于调控力度适当。在实施紧缩措施时,适度紧缩,不是全面严厉紧缩。在总量上,适度紧缩货币与信贷,紧缩财政,使过旺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降温,通过抑制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在调控过程中,根据调控效果及情况变化调整调控力度,审时度势地进行微调和预调。在总量上抑制需求的同时,在结构上有紧有松。

因为在总需求过大引起的经济过热及通货膨胀中,也可能存在着因供求结构不平衡引起的通货膨胀。对过热扩张、重复建设、供给规模过大的部分保持从紧控制,对国民经济薄弱部门如农业、交通、能源、重要原材料、重要建设项目以及有效益、有市场、有利于发展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产业及产品生产给予支持,防止因采取紧缩措施而使有效供给受损,在总体紧缩的情况下有选择地放松,有利于增加有效供给,减弱或消除因结构性供求不平衡导致的通货膨胀。

实施“软着陆”调控具有调控目标多元性的特点,在实施紧缩调控措施时,不是一味地追求压低通货膨胀,而是在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兼顾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和较高的就业水平。

压低通货膨胀的紧缩措施,有可能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产生不利影响,而注重经济增长又可能使压低通货膨胀目标难以实现。

为此,需要对压低通货膨胀、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和较高就业水平的目标进行权衡选择,对压低通货膨胀的紧缩措施和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支持措施进行协调搭配。“软着陆”调控的成功实施,有利于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及经济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张曙光等,1997,《改革的累积效应和一致性政策选择》,《经济研究》第9期。

樊纲主编,1997,《体制改革与宏观稳定》,浙江人民出版社。

刘国光、刘树成,1997,《论“软着陆”》,《决策参考》第4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