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利润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645页(2895字)

克思关于投入不同生产部门的同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理论总称。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自由竞争的发展,利润率趋向平均化。产业资本按平均利润率可获得平均利润。

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预付资本额×平均利润率。

由于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以及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在剩余价值率相等的条件下,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是不同的。

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企业之间必然存在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既有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有部门之间各企业之间的竞争。

部门内部的竞争,是指生产同种产品的各个企业之间,为了获得有利的产销条件和超额利润而进行的竞争。

竞争的结果,使各企业生产的同种商品形成统一的社会价值,即市场价值。而部门之间的竞争,是指不同生产部门的企业,为了争夺更为有利的投资场所而进行竞争。

这种竞争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各个企业之间自由转移来实现。

资本家为了获得高额利润,总是把资本投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这样,资本不断地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的流动使不同生产部门的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因而影响价格的变动,使利润率趋向平均化。

这种资本的转移直至各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时为止。此时,平均利润率形成了,各个企业的资本家只能按照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设P′为平均利润率,M为剩余价值总额,c+v为社会资本总额)。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不是各个不同部门利润的绝对平均化,而是一种趋势,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动态过程。各个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取得利润,是根据资本额的大小并按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而分得一部分剩余价值。

因为从所有的部门来看,利润量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仍然相等。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各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而且取决于社会总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社会总资本投在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中的比重大,则平均利润率就高;社会总资本投在有机构成高的部门中的比重大,则平均利润率就低。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但利润量和剩余价值量还是一致的。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许多生产部门的利润量和剩余价值量就不一致了。而且在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下,非生产性部门的投资(如商业资本、银行资本等)也得到平均利润。

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原则,似乎利润的多少仅和资本的数量有关,这样,利润的本质和来源就进一步被掩盖了。

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同时转化为生产价格。举例如下:

上例表明,生产价格以利润率平均化为前提。生产价格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就不是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了。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这里所说的“生产价格”,不是指个别生产价格,而是指由生产同种商品的社会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由于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企业生产条件不同,它们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一样。个别生产价格等于个别企业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商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企业,可获得超额利润。

使生产价格发生变动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平均利润率的变动;二是商品本身的价值变动。

不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决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

这是由于,从每个特殊部门来看,虽然利润背离了剩余价值,生产价格背离了价值,但从整个社会来看,这种背离又是互相抵消的,从而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

马克思的生产价格这一概念,实际上同斯密(Adam Smith)所说的“自然价格”和李嘉图(David Ricardo)所说的“生产价格”或“生产成本”是基本相同的。可是,这些古典经济学家没有能区分价值和生产价格。马克思通过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理论,解决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未能解决的两个问题之一(另一个是剩余价值的起源问题)。

使李嘉图学派陷于瓦解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由于他没有能够以价值理论为基础来阐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问题。

由于生产价格与价值不一致,商品按照生产价格而不是按照价值出卖,曾经被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利用来攻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与劳动价值理论是互相矛盾的。其实,马克思的生产价格说学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生产价格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随价值的变动而变动。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条件下,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发挥作用。

生产价格理论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与价值规律也没有矛盾。

马克思关于一般利润率或平均利润率随着社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趋向下降的规律的论点,也为后来的中外学者所关注。

依马克思所见,资本家竞相采用先进技术而导致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加得更快,社会各部门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下降,因而活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同所使用的总资本价值的比率即利润率也必然趋于下降。当然,利润率的下降和利润量的增长是一起发生的,一般利润率的下降作为一种趋势,要在一个较长时期才会显示出来。

同时,还存在阻碍其下降的因素,如剥削程度的提高,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导致不变资本的各种要素变得便宜,某些部门对手工劳动的采用,对外贸易的发展等等,但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会取消这一规律。

参考文献:

马克思,19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

萨姆·阿罗诺维奇等,1981,《英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1988,上海译文出版社。

高峰,1991,《资本积累理论与现代资本主义》,南开大学出版社。

陈恕祥,1995,《论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武汉大学出版社。

汪巽人,1986,《回答萨缪尔森对〈资本论〉的挑战》,福建人民出版社。

刘涤源、傅殷才主编,1993,《西方利润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社会再生产理论 下一篇:生产劳动理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