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人口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728页(3403字)

探讨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能够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最优人口数量的理论。

尔萨斯(Malthus,1789)指出,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引起人口的增加,以致使工资被推回到仅够维持生存的水平。19世纪中期,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J.S.Mill,1836)指出,人口增长扩大了对食品需求,因而若不同时改善生产力,就会不断减少平均分配量。1888年,坎南(Cannan,1972)出版了《初等经济学》一书,阐发了适度人口的思想,认为适度人口就是和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所可能达到的最大收益相适应的人口数量。坎南的分析舍弃了技术进步,被称为“静态适度人口论”。他认为人口过剩和人口不足都不合宜,只有适度人口才能使社会得到最大效益。他的学生、英国经济学家H·多尔顿还提出了计算人口失调程度的公式: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Wicksell,J.G.K.,1909)出版了《适度人口》一书,明确地提出了“适度人口”的概念,并暗示了不同的家庭规模会导致不同的生活水平。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要与该国国民经济发展和技术进一步相一致,要为本国工业潜力所允许的最大规模生产所允许,要为本国的农业资源及其提供食物的能力所允许。因此,最重要的问题是适度人口数问题。

卡尔-桑德斯和兰斯也都曾明确论述了适度人口,认为能保证人类最大幸福的人口就是适度人口。早期的适度人口这一概念指的是,在某个特定时期,在诸如资本存量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可使人均产出最大化的人口。但是,在探讨适度人口时,人们很少考虑到如下事实,即实际的人口水平是在私人选择家庭规模的基础上形成的,尽管事实上在这方面的私人决策本身造成了人口史上的一场革命,但19世纪以来,由于卫生和医学的进步,人口死亡率由高到低,再加上人们结婚年龄的提高,以及各种节制生育方法的投入使用,导致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

后来,适度人口理论形成一些不同的学说。

1952年法国人口学家A·索维(A.Sauvy)发表了《人口通论》(General Theory of Population)。他认为,适度人口就是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的人口。

他列出的特定目标有个人福利、财富增加、就业、实力、健康长寿、文化知识、福利总和、寿命总和、居民人数等9种之多,而最主要的是经济目标。他还利用图解说明依据收获率寻求人口适度点的经过。

他对适度人口的考察是从静态开始的。静态适度人口就是假定在技术水平、物质资源、产品分配、年龄构成、工时等条件不变,没有国际贸易和移民,达到充分就业情况下的人口数量。

如图1所示。No为人口适度点,No左边是人口不足,No右边是人口过剩。

在静态分析基础上,索维又对发生技术变革和经济结构变革等情况下的适度人口规模进行了动态考察。

他不同意技术变革必然引起失业增加的传统观点,认为从长期看,技术进步将有助于使工作量和就业人口增加,因此也可以使适度人口提高。

如图2所示。

图1

图2

由于技术变革,工作量加大,当适度人口数量从O增加到O′时,人均生活水平也从M增加到M′。

索维对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作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对经济适度人口和坎南的看法相同,对实力适度人口,索维认为,在历史上,作为适度人口的目标,实力往往超过个人福利。实力适度人口是根据边际生产率与最低生活水平的关系来确定的,边际生产率与最低生活水平相交时的人口就是实力适度人口。在扣除实力适度人口所需要的最低生活需要后的全部物力,都是作为实力用于追求某一目标。

福利经济学派的重要人物,英国经济学家米德(Meade,J.E.,1955),从边际生产率理论出发,研究了按边际生产率所得的适度人口。边际生产率,指在生产中每新增加一人所能提供的产品增量。假定人口由5增加到6,总产品从395增加到510,则增加的115产量就是人口为6时的边际生产率。米德根据边际生产率和维持身体生存水平和维持福利生存水平,得出两个按边际生产率确定的适度人口,即边际生产率和福利生存水平相适应的人口数,以及与身体生存水平相适应的人口数,米德称之为效率适度人口数。边际生产率曲线和福利生存水平线、身体生存水平线相交点,就是米德所谓的按边际生产率计算的与福利生存水平、身体生存水平相应的两个适度人口数。

按边际生产率确定的适度人口数,实际上是按边际生产率和福利生存水平或身体生存水平确定的最高人口数和相应的国力。

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口将要享有的自然环境质量如何,已上升为判断人口规模适度与否的一个重要问题。罗尔斯(Rawls)标准是以社会最低阶层所得效用的最大化作为确定最适度人口水平的准则。

这一准则,与以社会全体成员所得效用的总和的“总效用”及人均产出或消费的最大化的个人效用标准一样,没有考虑保证潜在的未来人口的权利。

另一广义的适度人口概念,则包括在最佳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各种人口水平。

人口水平在任何时候都是根据人口的制约因素而加以确定的,并且,资本也是根据各经济制约因素加以积累的。这种增长方式将使某些社会福利函数在所选定的时期内最大化。

庞特里亚金(Pontryagin)以最大化原则及动态规划等最佳控制技术进行分析,莱恩(Lane,1975)则以资本和劳动的收益不变,而总效用是最大化的标准进行分析,皮奇福德(Pitchford,1974)以个人效用为标准,分析了可变规模收益的种种结果,而科普曼斯(Koopmans,1974)、西格诺(Cigno,1981)及达斯格普塔(Daagupta)和米特拉(Mitra,1982),则从可耗竭资源的角度分析了所导致的种种问题,公共财货的供给,城市规模的大小,都与适度人口理论相联系。

所有关于适度人口数量问题的研究,都还没有找到一种令人满意的方法。因为适度人口的确立都是以物质资源、科学技术知识水平条件不变为前提。事实上,不论物质资源还是科学技术以及其他因素都不停地变化,从而与最高平均生产率相适应的适度人口数也必将发生变化。这样适度人口数的确定就在实际上难以计量。按照原来平均生产率最大值确定的适度人口数,与当时的实际人口相比是人口过剩,而按照当前已经提高到一个新的最高值的平均生产率来评价,现有的实际人口又变为人口不足。至于以个人选择结果的人口水平和增长率作为适度人口,研究者一般认为是不合适的。因为研究者不同意私人家庭规模选择中所使用的标准,而且各种政府政策,诸如贴补教育事业,也会扭曲家庭规模方面的私人选择。

特别是个人选择可能会引发各种形式的外在效应,如果存在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充分的预见能力,消费和家庭规模的私人选择就会导致帕累托(Pareto)最优,父母会偏好于多要孩子。因此,适度人口水平的确立和途径选择就变得更加困难。

参考文献:

E·坎南,1972,《富之研究》,商务印书馆。

Wicksell,K.,1909,The Theory of Population,Its Composition and Changes.Stockhlom:Albert Bonniers Forlag.

J.E.Meade,1955,Trade and Welfare.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索维,1978,《人口通论》,商务印书馆。

Pitchford,J.D.,1974,Population in Economic Growth Amsterdam,North-Holland.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