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738页(2684字)

对现实经济现象如何运行进行描述、解释和分析的经济学说。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实证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和规范经济学相对应的,一般认为实证经济学抛开价值判断问题,只研究现实经济事物的关系及其运行规律,分析与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不涉及事物的好、坏评价问题,也不提出如何改变现实的建议。实证经济学的问题是“是什么”或“是怎样”,研究的内容具有客观性。

实证经济学的目的只在于了解经济是如何运行并进行分析的。了解经济运行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1)现状如何。例如失业率有多高,导致失业产生的原因。

(2)有几种可供解决该问题选择的方案。例如解决失业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和手段,但只提出几种可行方案,而不作具体评价建议。(3)选择某种方案解决该问题的后果,具体分析采取不同方案分别会达到怎样的结果。

实证经济学研究、分析经济问题时,就是要首先提出用于解释、分析经济现象的理论,然后用事实来检验理论,再根据理论来作出预测。实证经济学的理论一般是由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所组成的。定义是对经济学所研究的各种变量规定出明确的含义。

变量是一些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经济分析中常用到的变量分为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s),它是由经济力量所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s)是指由非经济因素,如政治、自然等所决定的变量;存量(stock),即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数值;流量(flow),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变动的数值。

假设是理论所适用的条件,因为任何理论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所以假设在理论中非常重要。在19世纪时的经济学家西尼尔(Senior,1826)、J· S·穆勒(Mill,1836),凯恩司(Cairnes,1875)和J·N·凯恩斯(Keynes,1891)等人的着作中,实证经济学包含着从人类本性前提导出的有关现实世界的假设。假说是对两个或更多的变量之间关系的阐述,它实际是一种未经证明的理论。预测是根据假说对未来进行预期。

科学的预期是一种有条件性的说明。在形成一种理论时,首先要对所研究的变量作出明确的规定,然后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提出假说,并根据这一假说对未来进行预期,最后,用对经济行为的实际观察的经济事实来验证预期。

如果预期是对的,那么这种假说就是正确的理论;反之,如果预期是错误的,那么这种假说就要被否定,或要进行修改,以形成正确的理论。

几乎在每一次关于经济学的性质与范围的现代讨论中,都在继续进行着对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分。

但是,20世纪有关科学方法的思想进化对经济学有显着的影响。那种认为可以导出假设的前提是关于人类本性的不需验证的真理的观点,已不再为人们所接受。

实证经济学的目标被认为是对可以被检验或被驳倒的以经验为依据的假设的系统表述,是科学的,因为可以通过经验的评价,对它的假设作理性的讨论。这就表明,区分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原理依旧不变。

随着一些有意义的理论的发展,对价值的判断作理性的讨论已被表明是可能的。阿罗(Arrow,1951)的所谓不可能理论就认为,不可能有一种社会福利函数,可以满足一组五个关于个人和社会理性的似乎是无害的假说。这一创造性的工作开辟了一个被称为社会选择理论的新研究领域。这种研究旨在对可供选择的理性原则和其他价值前提进行系统的探索和分析。这样,实证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科学的分支的特征受到重新的审视。弗里德曼(Fridman,1953)的一篇挑战性论文引发了一场关于经济学方法的争论。

他认为,应当以各种理论产生的预测的准确性,而不是以假设的现实主义为基础,来对各种竞争的理论加以判断。于是,萨缪尔森(Samuelson,1963)指责弗里德曼的观点是蔑视逻辑法则和对自然科学理论极度的误解。萨缪尔森的评论进一步引起了对弗里德曼观点的讨论和对其本人方法论观点的批评(Boland,1979;Wong,1973)。经济学界开始认识到在可检验性和可反驳性或其他任何准则基础上对竞争的经验假设的选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包括像价值判断一样非经验性的方法论判断(博兰,1982)。

一种理论应当以观察结果加以表述的方法论,曾经是经济理论发展的基础,但已经被表明是难以实现的。萨缪尔森(1938)的消费者行为偏好理论就是例子之一。

一些经济学基本而简单的概念,如价格和数量,并不具备可观察性,而实际上是理论性的(Wong,1978)。

因此,尽管事实与价值间的区分是重要的,但实证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分似乎越来越小。

经济学的理性讨论也能通过遵循甘纳尔·谬尔达尔的论断得到加强,琼·罗宾逊也采用。价值判断,无论是道德的、政治的或是方法论的,都冲击着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的选择和表达这些问题所选择的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Boland,L.A.,1979,A Critique of Friedman’s Critic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7,503-22.

Boland,L.A.,1982,The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Friedman,M.,1953,On 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In M.Friedman,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obinson,J.V.,1962,Economic Philosophy.London:Watts.

Wong,S.,1978,The Foundations of Paul Samuelson’s 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A Study by the Method of Rational Reconstuction.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P·A·萨缪尔森,1992,《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