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776页(2270字)

70年代以来,资本市场价格扭曲对资源配置、增长和分配的影响逐渐受到重视。

这一领域的主要理论贡献来自肖(Edward Shaw)和麦金农(Ronald I.McKinnon)。

肖在其1973年着作中阐述了相互关联的三点思想:(1)对于效率和增长来说,金融市场的价格与实际商品和劳务市场的价格一样重要。

(2)在发展中国家正式部门中,维持低于均衡价格的实际利率会造成“金融抑制”。也就是说,金融部门的发展和多样化以及由此动员和分配的储蓄会受到抑制。(3)金融深化,即一国金融资产的增加和多样化以及这些资产使用者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麦金农更进一步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问题。

麦金农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6个方面(参见陈观烈,1988):

(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一般是支离破碎的(Fragmented),大量的经济单位互不往来,所面临的生产要素及产品的价格不同,所处的技术条件有别,所得的资产报酬率不等,没有一种市场机制使之趋于一致,也就是说,市场“不完全”。

(2)发展中国家市场不完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大量的小企业和居民户被排斥在有组织的资金市场之外,他们如果要进行投资,只能靠自身的内部融资。而且,由于技术创新与投资的不可分性,企业家必须先有一个时期的内部积累,才能跳跃式地进行投资。

(3)内部积累可以采取实物形式(如农民积存多余的粮食),但这样做成本高,损耗大,不如持有货币(指广义的货币M2)。一定时期的货币积累,是投资的先决条件,即货币对于积累(投资)有“导管”的功能。

(4)积累如果采取货币形式,则对货币持有者必须能保证其所持货币不会贬值,并有一定的收益。

该收益等于存款的名义利息率同预期通货膨胀率之差,用符号表示,可以写成*,其中d为名义利息率,*为预期通货膨胀率。

(5)或是因为利率被人为地压低,或是因为通货膨胀,或是因为二者的相互作用,在发展中国家*过低,甚至成了负数,经济发展受到了金融抑制。要使这些国家摆脱贫困,需要通过资本市场自由化来使利率高到足以反映资本稀缺程度的水平,并消除通货膨胀,使*成为较高的正数。

*又不能过高,过高会使人长久持有货币而放弃投资机会。

(6)金融自由化必须与贸易自由化、税制改革和正确的政府支出政策相配合,才能开拓国内资金来源,促进经济发展。

肖和麦金农的理论打破了前人只就实际变量讨论经济发展的传统,强调了货币和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们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为发展经济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为资本形成理论和金融投资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他们的着作问世后,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的讨论曾一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热门话题,许多学者从理论上做了推敲,许多学者从统计上加以验证,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韩国、阿根廷、来西亚和台湾)试图按“深化”的思路进行金融改革。

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金融抑制的看法仍有分歧,金融自由化改革成功的例子也十分罕见。就肖和麦金农的理论来说,首先,该理论在金融如何作用于经济增长、作用的程度究竟有多大等问题上缺乏令人信服的解释和必要的实证说明(参见宁智平,1993年)。其次,过分夸大了金融深化的作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落后确有金融抑制的成分,但更有经济体制僵化、技术发展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不高、市场经济不发育、产业结构和分配结构不合理,以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歧视性贸易待遇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

因此,单纯依靠金融深化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更何况金融深化过程本身也要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再次,该理论只看到了高利率对于刺激储蓄率的提高,增加资本供给的积极作用,没有看到高利率对于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加重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盈利水平,制约企业发展的负面影响(Tibor Scitovsky,1976)。

参考文献:

Edward Shaw,1973,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麦金农,1988,《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三联书店。

陈观烈,1988,《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译本序。

宁智平,1993,《资本形成、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世界经济文汇》第4期。

Tibor Scitovsky,1976,Comment On’Korean Saving Propensities’,Business Economics and Finance,Volune 8 P.92—9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