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鲁东,比埃尔·约瑟夫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833页(2972字)

【生卒】:1809~1865

【介绍】:

法国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出生于法国贝桑松(Besancon)一个兼营手工业的贫苦农民家庭。他幼年时期当过雇工,做过排字工人,还和人合伙经营过一个小印刷所。1837年进入贝桑松专科学校学习,随后迁居巴黎从事理论活动,1848年“二月革命”后转而致力于社会改革和政治活动,同年六月当选为法国国民议会议员,在议会上提出改革税制和组织无息信贷的主张,遭到资产阶级的敌视。后因发表抨击政府的言论,曾两度被捕,直到路易·波拿巴政变时才被释放。

后来又因为着文攻击教会被流放比利时,1862年回国。

蒲鲁东主要着作包括:《什么是财产》(“Qu ést ce que la Propriété?”,1840);《经济矛盾体系或哲学的贫困》(“Systéme des Contradictions économiques ou Philosophie de la Misère”,1846);《十九世纪革命的总观念》(“Idée générale de la Rèvolution au XIXe Siècle”,1851)等。

蒲鲁东用唯心主义辩证法阐述经济范畴自身的发展。他从对历史的研究和对世界的观察中引申出“序列辩证法”。

蒲鲁东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处在变化、分化之中,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但又是相互协调、互相连接和组合的。诸要素按照某种理性或规律结合起来构成的复合体就是所谓的动力。各种序列之间,互相协调又互相制约,就构成进步和组织的“法则”,成为世界运动的源泉,这就是蒲鲁东的“序列辩证法”,这种对立的辩证法显示了一对对的对立的序列,而且不可能消除于综合统一之中。蒲鲁东从其“序列辩证法”出发,认为经济范畴并不是经济关系的绝对体现,在历史上两者有时同时出现,有时又是颠倒的,而经济理论有它自己的逻辑顺序和附和理性的序列。

据此,在其《哲学的贫困》当中把各个经济范畴排成一个序列,并根据这个序列把社会经济划分成10个阶段:分工、机器、竞争、垄断、国家或税收、贸易平衡、信贷、私有、共产主义、人口。他还认为每个经济范畴多有好的和坏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对立、互相斗争,从而构成了一个经济矛盾体系。而经济学家的任务就是消除经济范畴当中坏的方面,保留好的方面。

蒲鲁东的整个经济学说的基础是他的构成价值理论。

他宣称以前的经济学家都没有认真研究价值的起源,根据他的研究,随着交换的产生,价值也就出现。接着他分析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对立,他认为购买者根据自己的意见提供价格,而生产者则任意决定自己的生产费用,所以双方就发生了矛盾。

也就是说是人的自由意志引起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对立。为解决这一矛盾,蒲鲁东提出了他的“构成的或综合的价值”的概念,他解释说社会财富是由各种产品按比例构成的,凡是产品能够在交换中得到社会承认,被列入社会财富之内,它就成为构成价值,反之,如果不被社会承认,它就不是构成价值。

而劳动是交换价值的真正尺度,不同产品得以比较的惟一标准。那么,只要根据生产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把所有的产品变成像货币一样的等价物,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直接的交换,这样供求便可一致,商品生产的矛盾就可以取消了。

但是由于供求关系仅仅是价值的“传译因素”,经常被垄断、诈骗、投机等破坏,不允许使用价值(效用)和交换价值(劳动成本)在客观上互相比较,因此,蒲鲁东主张建立社会的核算项目,真正实现等价交换。实际上,他甚至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全部”是核算。

他区别了个人核算项目和“每种价值类型”核算项目,提出应该建立一种按部门划分的和按行业划分的核算。

蒲鲁东把资本主义弊病的根源归结为货币的存在。因为,由此而产生的借贷行为,是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关系的根源。首先,他认为货币所有者通过放款剥削了没有货币的人。

因为在借贷的场合,交换不是等价的,放贷的资本家会得到资本以上的东西,也就是利息。而且按照蒲鲁东的看法,放贷的人实际上还可以反复出售同一物品,并得到利息,而他永远不让渡这一物品的所有权。

其次,蒲鲁东还认为借贷资本是劳动生产者遭受剥削的根本原因。他指出,由于资本家在出卖商品时,在商品价值里增加了一部分作为资本利息,因而工人就无力买回自己劳动的产品,从而受到了剥削。这就违反了自食其力的原则。

劳动是社会继续存在的条件。

劳动的“法则”就是分工的法则和“集体力量”的法则,表现为联合所生产的“集体的盈余”。因此,经济发展就是要按劳动法则合理组织劳动。

所有人类的灾难都来自“纯然核算上的偏误”,表现为共同努力成果被无偿侵吞,交换的不平等、财产归属的法律,都歪曲了经济核算项目。由此可见,蒲鲁东解决经济问题的关键,在于消除产生价格扭曲的社会根源,与克思要消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着本质区别,更多体现为社会改良思想。蒲鲁东提出组织“交换银行”来实现他的这些主张。他的办法是组织生产者按照生产所耗费的劳动直接交换自己的产品;同时,向生产者发放无息贷款,使工人摆脱货币的奴役,拥有取得自己全部劳动产品的权利。

1849年2月11日蒲鲁东按照他的设想组织了一个“人民银行”,加入者多达12000多人,但因蒲鲁东本人3月底被捕入狱,该银行被迫于4月12日关闭。

在蒲鲁东看来,社会存在乃由于“力量的对峙”和“相互的制约”。社会必须在契约的基础上组织起来。在工业中,工资劳动制度将被所有参与生产的人所共享的联合所有制所代替。

在农业中,个人所有的农场将被合并为公社或农业集体。

在商业和贸易中则普建合作社。

通过这些“企业所有制”与农村公社的联合组织以及消费者联合会及生产与消费协会的建立,一个联邦共和国就可被创立起来。联邦共和国的政府将由一系列来自“自然形成的”自治的、自力更生的团体的代表团所组成。

在这个工业共和国中,公正的社会关系是通过信托自由以及交换银行所发行的凭产品才能取得的“交换凭证”来保证的。

参考文献:

蒲鲁东,1961,《贫困的哲学》,商务印书馆。

鲁友章、李宗正主编,1979,《经济学说史》(上册),人民出版社,第二版。

许涤新主编,1980,《政治经济学辞典》(中册),人民出版社。

约翰·伊特韦尔等编,1996,《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经济科学出版社。

D.L.Sills,ed.,1968,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vol.12,Macmillan Free Press.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