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立叶,弗朗索瓦·马里耶·沙利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849页(2945字)

【生卒】:1772~1837

【介绍】:

着名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

出身于法国贝桑松(Besan,con)的布商家庭。本人未受过良好教育,主要靠自学成才。他一身坎坷,接受过父亲遗产,经过商,破过产,服过兵役,参加过暴动并被判刑,以后又当过店员、会计、报销员和经纪人等。傅立叶长期的经商经历使他非常熟悉资本主义商业的种种罪恶,直接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

他对资本主义的现实深为不满,对处于悲惨境地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深为同情,企图寻找合理的社会组织,由此逐渐形成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他学习刻苦,着述勤奋,晚年形成了自己的一批追随者,宣传他的学说,实践其主张。

傅立叶的主要着作有:《关于四种运动和普遍命运的理论》(“Théorie des quatre mouvements et des destinées générales”,1808);《宇宙统一论》(“Théorie de l’unite universelle”,1822);《经济的和协作的新世界》(“Le nouveau monde industriel et societaire”,1829);《伪实业》(“La fausse industrie”,1835~1836)等。

傅立叶严厉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幻想以社会主义制度取而代之。

他试图根据经济发展来划分社会历史阶段:工业以前的时期;零散的、分离的工业时期;有吸引力的公有的工业时期。他已把经济因素作为划分历史时期的根据。

他还辩证地断言,每个历史发展阶段有上升时期和下降时期,这也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他把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必定为更高一级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他较正确地将人类社会划分为若干发展阶段,从而否定了资本主义是一种永恒社会的错误观点。但由于他将人类“情欲”的满足和压抑即人的本性看作社会运动的基本动力,因而这种社会发展观仍然含有唯心论成分。

在傅立叶的理论体系中,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而这种矛盾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的分散性和劳动的不协调性。

他还从生产的分散性中引出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的结论。在他看来,生产的分散性和无政府状态必然造成供求不平衡,商人利用这种情况进行投机倒把,因此,危机必然发生。他深刻地指出1825年发生的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却不理解经济危机的最终根源。傅立叶也激烈地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贫富不均现象。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困是由富裕产生的,雇佣劳动制度是奴隶制度的复活。并指出资本主义工业愈是发达,工人的处境愈是恶化,贫富之间的差距也就愈来愈大。傅立叶还有力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真正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大约只有1/3,其余2/3的人都过着寄生的生活。

他认为,这种广泛存在的寄生现象是社会的沉重负担,它造成了大量劳动力和物质财富的浪费,加剧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由于傅立叶非常熟悉资本主义商业的内幕,所以,他对资本主义商业的揭露和批判也就显得特别出色。傅立叶认为,商人本来应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中介,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业却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权力,整个社会都处在商人的统治下。他对资本主义商业中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等罪行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然而,他也错误地把商业和工业对立起来,强调产业资本家和工人在跟商业资本家的斗争中有共同利益。这就模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整个资本家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根本对立。

傅立叶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叫“和谐社会”,社会基层单位是“法郎吉”(Pbalanx,Phalange),它实际上是一种生产消费协作社组织。照他所说,“法郎吉”投股集资,劳动者和资本家都可将自己的资本入股。“法郎吉”的组织规模可大可小,但他认为最理想的人数应当是1620人,这样就可以使每个人都能找到满足其多样化“情欲”的工作。

傅立叶主张“法郎吉”兼营工农业生产,但以农业为主,工业只是农业的附属和补充。在他看来,人们对农业的爱好3倍于对工业的爱好,“法郎吉”每年的全部劳动量应当有3/4投在农业上。显然,按傅立叶的设想,“法郎吉”是工农结合和城乡结合的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形式。

在傅立叶的和谐制度下,人人都参加劳动。“法郎吉”必须按劳动性质划分为若干劳动专业队,每个专业队又可分为若干劳动小组,每个小组七至九人。“法郎吉”的劳动是自由的、多样化的,每个“法郎吉”的成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同时参加几个专业并轮换地进行不同的劳动。

这样,人们的多样化的情欲就可以得到满足,而劳动也就可以变成人们乐生的需要。

在傅立叶设计的和谐制度中,妇女和男人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由于家务劳动被公共食堂和公共服务事业所代替,儿童教育完全由社会承担,妇女将得到彻底解放,并成为生产劳动中的重要力量。

傅立叶主张在未来的社会中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他认为对儿童从小就要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劳动习惯。

为此,“法郎吉”设有专门适合儿童劳动的“小工厂”。从傅立叶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中不难看出,其中的确包含了许多合理的内容和积极的因素。

但是在傅立叶的设想中也带有根本性的错误,那就是他不主张废除私有制。照傅立叶的规定,在“法郎吉”中,收入是按劳动、资本、才能进行分配的。

劳动占5/12,资本占4/12,才能占3/12。这实际上也就是以股本形式保存生产资料私有制,以股息形式保存不劳而获的权利。

傅立叶的学说当时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启发工人觉悟方面曾起过进步作用,但他不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不主张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他企图在保存私有制的前提下,调和劳动和资本的矛盾。事实上,这是根本办不到的。傅立叶不懂得无产阶级是创造新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力量,他否定革命暴力,反对进行社会革命,幻想用宣传、说服和示范的办法来实现他的“理想社会”。因而,其所设计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无法付诸实现的空想社会。

参考文献:

傅利叶,1959,1964,《傅利叶选集》(第1~4卷),商务印书馆。

鲁友章、李宗正主编,1979,《经济学说史》(上册),人民出版社,第二版。

胡寄窗,1991,《西方经济学说史》,立信会计出版社。

许涤新主编,1980,《政治经济学辞典》(中册),人民出版社。

约翰·伊特韦尔等编,1996,《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2卷),经济科学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