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暮桥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1026页(4052字)

【生卒】:1904~

【介绍】:

中国着名经济学家,中国第一代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原名薛雨林。生于江苏无锡,读书至江苏第三师范,因家计困难辍学作铁路职员,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6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的三年里,自学了政治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名着。

1932年到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参加中国农村经济调查。

1932年到广西师专任教。1934~1938年任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理事,主编《中国农村经济》月刊。1938~1942年在新四军从事教育工作。1943~1947年在山东根据地任政研室主任、省工商局局长、省政府秘书长兼实业厅厅长。1947~1949年任华北各解放区财经联合办事处副主任、中央财经部秘书长。1949~1952年任中央财经委秘书长兼私营企业局局长。1952年秋任国家计委委员、国家统计局局长。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1958~1962年任中央财经小组秘书、国家经委副主任。1962年至“文革”时期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国家物价委员会主任、中央财经小组秘书。1976年任国家计委顾问、经济研究所所长等。1980年任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总干事。1985年任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总干事。曾为全国人大第一、第二、第三届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委员。

薛暮桥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期中,一直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从事宏观经济管理实践,一直处于中国经济决策圈内。他是直接从事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实干家,又是中国高层经济领导工作者中杰出的理论家。

这样长时期、大范围的宏观经济管理实践,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在如此丰富的实践中,薛暮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济思想。

1.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的理论 早在1957年,薛暮桥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矛盾》中曾指出,个体经济在某些行业还有优越性。在《经济工作中的若干理论问题》中提出:“个体经济甚至资本主义经济在一定范围内的发展,对发展生产是有利的,对满足人民需要也是有利的。”70年代末,他又成为我国最早倡导恢复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经济学家,明确提出:“在目前,留一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尾巴,可能利多害少”,“我们现在还不可能使资本主义绝种,有一点也没有什么可怕(1979),”并积极地把这一主张变为现实。他是我国恢复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主要推动者。

同时,他还提出了发展股份经济、合作经济的主张。

1980年,他就提出了判别所有制优劣的生产力标准:“判断哪一种所有制最优越,主要标准应当是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发挥最大的经济效果。”

2.对旧的经济体制彻底改革的理论 薛暮桥是在我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的重要参与者,长期的计划管理实践使他深感这一体制的弊端:对市场的排斥使计划制定者无法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过分的集中排斥了民主,使国民经济失去了活力;条块分割的体制割断了经济的内在联系,造成重复建设……切身的体会使他成为坚定不移的改革者。早在1978年,他就提出:“我们的经济管理体制非改不可,而且不是小改,是大改。”改革的方向是发展商品经济,充分利用市场的作用;改革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全面规划、流通入手、分步实施;改革的思路是综合配套,突破价格改革的关键,围绕企业改革这个中心,搞好调整和宏观调控,为改革创造好的经济环境,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丰富的实践使他深深感到商品经济对社会主义的重要性,1980年他就提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多种经济成份同时并存的商品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学界最坚定的“市场取向”改革学派。

在改革的深化中他又提出,商品经济对社会生产的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没有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就没有社会化大生产。社会主义只能建立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在自然经济仍占优势的中国,企图跳过商品经济的发展,那是违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空想。

他认为商品经济可以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认识上的混乱,他坚定地力主“市场取向”改革,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说明“市场取向”改革的正确性。

他还顶住压力,以无畏的勇气提出,市场经济不应成为禁区,应该允许讨论。我们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

他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发挥了重要作用。

4.宏观调控理论 几个五年计划的实践使薛暮桥认识到,预算软约束、生产力水平低和强烈的赶超意识,往往使我们追求不切实际的高速度,造成基本建设规模扩张,需求过旺,总供求失衡。

所以,当“赤字无害”、“通货膨胀有益”论刚开始抬头的时候,薛暮桥就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他认为,西方经济的特点是生产过剩、需求不足,所以要用赤字政策和通货膨胀政策来刺激需求,增加就业。我国的情况与此相反,不是生产过剩而是供给不足、需求过旺。在这样的情况下实行赤字和通货膨胀政策,无疑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使过旺的需求更难以满足,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而在我国这样一个市场发育程度很低、居民手中的货币缺乏保值出路的国家,通货膨胀必然导致人们天天议论工资、议论物价,以致挤提存款、排队抢购商品。为此,他在改革之初就提出了有意识地放慢经济发展速度、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让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发展方针,取得了积极成效。

80年代中期之后,通货膨胀的危险越来越大,他认真总结我国历史上通货膨胀的严重教训和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经验,力主紧缩通货,压缩基建规模,坚持综合平衡。他认为,像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总需求膨胀,往往是由于基本建设规模的膨胀所引起。

所以,搞好宏观调控,首要的是要控制住基建规模。

同时,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银行在宏观调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积极进行金融体制改革,为实施货币政策创造条件。

5.货币价格理论 山东根据地的丰富经济管理实践形成了他独特的货币价格理论。

他认识到,作为信用货币,纸币的价值基础,既不是取决于黄金,也不是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是取决于待出售的商品量与流通中纸币的比例。商品的价格,一方面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方面又决定于发行货币量的多少。

多年物价管理的实践使他深深感到,讲物价不讲纸币流通规律是不行的。

为此,1989年他提出了“广义价值规律”的概念。他提出,一般认为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等价交换,这只是价值规律的静止状态。价值规律应当是商品的价格通过供求关系而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不断运动的规律,它应当把供求规律和货币规律包括在内:第一,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第二,商品价格在供求变动中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第三,商品价格随纸币流通量的多少而浮动。

他认为,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商品价值在通过货币表现为价格进而实现交换的过程中,纸币所代表的价值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成为价格决定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纸币发行量的多少、货币政策的选择、纸币币值的变动,成为价值表现和实现过程中的一个固定的有机构成要素,成为决定物价的主要因素之一。

研究物价、稳定物价,忽视货币流通是不行的。

不认真控制货币发行量,不控制总需求,寄希望于行政机关用行政手段的管制来稳定物价,是难以奏效的。

在通货膨胀中,物价靠“管”是管不住的。

6.中国现代化发展理论 薛暮桥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对国情的深入了解和多年实践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稳步发展、巩固农业、注重就业、两个并举、引进创新”的发展理论。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欲速不达;必须把农业放在首位,稳固基础;必须始终注意就业问题,把技术进步与就业很好地结合起来;实行大中小并举、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手工劳动并举;引进适度技术,注重消化创新。

薛暮桥的经济理论,内容是多方面的。其突出的特点,一是始终把中国经济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的实际立论,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对待外国的经济理论,因而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二是以解决经济工作的实际问题为目的,以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并具体化为政策建议来指导实践,具有高度的建设性。

参考文献:

薛暮桥,1979,《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人民出版社。

薛暮桥,198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

薛暮桥,1986,《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管理经济》,人民出版社。

薛暮桥,1988,《改革与理论上的突破》,人民出版社。

薛暮桥,1990,《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

张卓元,1996,《对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的成功探索》,载《经济研究》第11期。

马洪等,1997,《一部内容丰富的历史佐证文集》,载《管理世界》第1期。

杨欢进,1992,《薛暮桥经济思想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上一篇:陈翰笙 下一篇: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