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动脉栓塞
书籍:心脏病学词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心脏病学词典》第166页(594字)
栓子自心脏或近侧端动脉壁脱落或来自外界的栓子进入动脉,堵塞动脉后发生血流障碍,引起肢体或内脏器官缺血、坏死的急性病理过程。
动脉栓塞多发生于狭窄病变部位。常见于主动脉末端、髂动脉、股动脉和腘动脉,约占89%。栓塞后可出现动脉血管、心脏及组织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常见病因有:①心源性:见于严重心脏病病人(94%);②血管源性:见于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碎片脱落;③医源性:见于心、血管手术及侵入性血管技术的应用;④其它:如心房粘液瘤、包囊虫病及弹片伤的弹片存留;另有4%~5%病人经仔细检查仍不能发现血栓的来源。动脉栓塞的肢体具有典型的“5P”症状:疼痛(pain)、感觉异常(paresthesia)、麻痹(paralysis)、无脉(pulselesness)、苍白(pallor)等。采用皮温测定、动脉示波计、多普勒超声检查、动脉造影及γ照相等有助于诊断。
周围动脉栓塞后,治疗的早晚与肢体存活有密切关系。一旦确诊应立即治疗。
本病的非手术治疗,在于防止栓塞繁衍,解除动脉痉挛和建立侧支循环,溶栓或辅以高压氧治疗。手术治疗:①取栓手术包括栓子摘除术、球囊导管取栓及改良的Donnia输尿管取石蓝取栓术等;②取栓术加内膜切除术、血管搭桥移植术、截肢术或取栓术加截肢术等。少数病人可因术后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塞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