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长波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当代国际贸易与金融大辞典》第124页(897字)
用技术进步的原因解释经济长期波动的理论。
由熊彼特最先系统提出,70年代以后又得到新的发展。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虽然说明了波动的形成机制问题,但没有解决作为动因的技术创新为什么会具有周期性的问题,70年代滞胀以后,德国经济学家格·门施提出了技术的僵局的概念,弥补了熊彼特技术创新论的不足。
门施通过对统计资料的分析,发现创新以强烈的集群方式出现,而导致创新形成的基础发明并无明显的阵发性,这意味着发明必须等到适当的经济条件的到来,这时企业家就会出现,将发明转变成可出售的产品,这种类似车排队的情形就是技术的僵局。在技术僵局中,旧有的经济结构削弱,为基础创新的大批涌现清除了障碍,新的基础创新部门形成了新的经济结构的中心,创新过程得以扩散,新的经济结构得到加强,经济进入长波上升波。随着创新扩散到一定阶段,工业投资达到顶峰,经济结构加强的大势已去,经济长期增长速度放慢,进入下降波,经济结构再次削弱,重新陷入技术僵局中,如此反复。门施的学说可以说是危机引发说,遭到了尖锐的批评,英国的克·弗里曼认为创新的出现并不在于危机或萧条,而在于科学的推力,提出了科学推力论。弗里曼认为几十年的科学研究准备产生了新技术,创造出新的经济部门和大量的就业,带动经济进入上升波,在大约四分之一世纪之后,新经济部门稳固下来,内部加剧的竞争使节约劳动成为趋势,经济进入下降阶段,因此西方国家的失业现象是结构性的、长期的,非短期的财政货币政策能加以解决。弗里曼的技术长波论也被称为劳工就业长波论,弗里曼的同事在80年代又结合市场需求因素推进了对创新的源泉问题的研究。
荷兰的冯·丹因提出的技术创新生命周期长波论,他按照熊彼特的分析框架,将技术创新生命周期四个阶段(增长、成熟、下降、采用)与长波的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回升)相配合,认为技术创新生命周期的波动形成了经济的长期波动。
现代技术长波论的这些代表性思想在分析框架上是一致的,都继承了熊彼特的传统,但在具体原因分析上却存在较大的分歧。否定技术长波论的观点认为它是简单的机械的线性决定论,并且在因果关系上可能是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