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方法大辞典

异化

书籍:方法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18页(1068字)

指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而这个客体又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卢梭等在探讨社会契约说时已涉及有关异化的问题,但异化的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才得到充分的论述。黑格尔从唯心主义出发,认为绝对精神在逻辑阶段的发展,至绝对观念而达到顶点,它再也不能作为抽象的纯粹概念而发展下去,于是它否定自身,突破纯粹观念的领域而转化为自然界。他将这种转化称为“异化”或“外在化”,意即纯粹概念向外转化到同自己相异的反对方面去。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的过程中,也运用了异化这一术语,是用以表达人的本质的二重性和颠倒。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人借助于幻想把自己的本质从自己身上分离出来以后,加以神化,变成了脱离人的上帝,变成了顶礼膜拜的并受其支配的异己力量。他说:“人的神不外就是人的被神化了的本质。”因此,只有当人认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时,这种“异化”现象才会消除,对上帝的迷信才会破除。克思1884年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原则上肯定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论述的唯物主义性质,分析批判了黑格尔异化学说的唯心主义性质,提出了劳动异化的概念。马克思指出劳动异化反映着劳动和资本的分离、转化和敌对的关系,只有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对抗形式,才能消灭劳动异化。劳动异化概念的提出既是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同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区别之所在,同时也反映出马克思仍未彻底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马克思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以后,异化已不再是马克思着作中的中心概念,更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中虽然仍使用异化概念,但是都是在严格意义上被使用的。

首先,马克思描写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异化现象时,被当作它的基础和出发点的,已经不是人自身或人的本质,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次,马克思认为异化形式作为资本主义的一种现象或假象,把剩余价值的源泉完全掩盖起来了,异化形式不可能说明资本主义的实质,它本身需要由剩余价值的理论加以说明。

再次,马克思反对抽象地谈论劳动和异化,他把劳动和雇佣劳动严格区别开来,异化形式仅仅同雇佣劳动相联系,因而它不是永恒的,适用于一切劳动和一切社会的形式,而仅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一切,对工人阶级来说都变成了异己的力量,变成资本家支配工人的权力。异化的根源在于私有制,进行共产主义革命,消灭私有制,工人阶级才能摆脱剥削和压迫。

上一篇:决定论 下一篇:方法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