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23页(1038字)
现代西方哲学中流行的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和认识方法。
它认为经验和理性不能给予人们真实的知识,只有内心体验的直觉才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和基础。没有直觉这种认识方法,就不能直接地了解现实,认识事物的本质。
直觉主义者认为,直觉就是创造,直觉的境界是一个主客观溶而为一的无差别境界。他们一方面把直觉与对事物的具体感性认识对立起来,另一方面又把直觉与理性认识对立起来,把直觉理解为一种非理性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和认识方法。
直觉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柏格森。他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一个不间断的“生命之流”,它不断地实现着“生命冲动”,物质就是“生命冲动”的产物。
在他看来,人的理性无法认识“生命之流”的本质,理性只能认识凝固的抽象概念,把握坚硬的物质,认识生命的影子,而不能认识生命的本身。认为要认识世界的本质,只有依靠直觉方法,即不借助任何理性,不能用概念和推理的逻辑方法,纯粹靠内心的体验。
认为直觉是认识客观实在的唯一方法。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直觉去实现,不要抽象,概括和论证。柏格森称他建立的生命哲学既克服了唯物主义的缺点,又克服了唯心主义的缺点,实现了“形而上学与科学的结合”,其原因,就是他用了反理性主义的、直觉主义的方法。柏格森认为直觉的过程是不依赖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更不依赖实践的过程,直觉的主体和对象不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客观存在。
他给直觉下的定义是:“所谓直觉,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们自己置身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是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形而上学导言》第3-4页)所谓“理智的交融”指的是一种超出正常的感性、理性之外的内心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主体与对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用直觉的方法“进行哲学思维,就是逆转思维活动的习惯的方向”。
换言之,用直觉的方法认识实在,或者说用直觉的方法进行哲学思维,必须超出现实的认识之外。把直觉当作是现实的主体和现实的对象之外的认识。
直觉主义对直觉的理解与唯物主义所说的对事物直接反映的直观是根本不同的。它贬低理性认识的作用,用神秘的内心体验代替人们的认识和检验真理标准的实践,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方法。直觉主义对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艺术有一定的影响。
如资产阶级美学家克罗齐以直觉问题为中心,提出了“直觉即艺术”的命题,建立了直觉主义美学,已成为西方很有影响的美学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