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方法大辞典

结构主义方法论

书籍:方法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36页(976字)

一种观察研究事物的方法理论。

曾广泛流行于欧美各国,并成为一种社会思潮。

Structure(结构、建筑)这个术语,早在拉丁语中就不但用作建筑方面的意义,而且已有隐喻性的用法,即部分构成整体的方法。19世纪,它被广泛用来说明社会现象。本世纪初叶以来,它被用来表现观察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即结构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先驱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本世纪20、30年代,在索绪尔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出了一套研究“语言结构”的方法论原则,把语言看作是抽象的、离散的成分组成的符号系统,主张用演绎分析方法来研究语言,并引进了数理逻辑方法。随后,这种方法被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文艺学以及“克思主义研究”等所采用和发展。5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方法论在欧美各国的哲学、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文艺学等研究中甚为流行,但同时也遭到了批评和反对。70年代开始,这种方法论走向衰落。

结构主义方法论没有一个公认的体系。共同的是主张对现象进行结构分析。

但对结构的说法又不一致。通常是引用皮亚杰的结构定义。他认为结构有3个特征:(1)整体性——结构是按一定组合规则构成的整体;(2)转换性或同构性——结构中各个成份可按照一定的规则互相替换而不改变结构本身;(3)自律性——组成结构的各个成份都互相制约,互为条件而都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

还有一些人把结构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认为前者是现象的内部联系,后者是现象的外部联系。例如,把语言中的思想(理性)作为语言学的“深层结构”,把语言中的物质(语音)作为语言学的“表层结构”。结构主义方法论认为,现象都是有结构的,要通过对它的结构的考察去进行认识,把对有关现象的知识有序化。

它的要点有:(1)用结构去观察研究事物,并先寻求出一个框架或模式;(2)把事物作为由自身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整体对于部分有逻辑上优先的重要性;(3)重视构成元素之间关系的分析和描述;(4)强调静态的结构分析。结构主义方法论强调事物的结构分析,重视事物的整体性,有一定合理性。但它片面强调静态结构分析,忽视乃至否定外部因果联系,而对结构的解释在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

上一篇:绝对主义 下一篇:结构——功能分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