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可夺气
书籍:方法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675页(656字)
《尉缭子·战威·第四》中讲,“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
大意是,研究军事,分析敌情,设法造成敌人士气低落,部队涣散,使它的军队虽然形式上保持原建制,但实际上已不能用来作战,这就是用政治策略取胜。
士气是构成部队战斗力的精神要素,一支军队的士气高低,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胜负。
所以,古今中外的名将,都把挫伤敌人的锐气,激励自己部队的士气,作为用谋定策的重要内容。
夺其气,意在竭其力。
这里就有一个疲惫敌人、适时用兵的问题,也就是孙子讲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春秋时期,齐鲁两国军队战于长勺,曹刿采取后发制人以待其衰的策略,等齐军击鼓三次、进攻受挫后再行反击,结果使齐军的士气“三鼓而竭”,鲁军则一鼓作气,挫败齐军。
在这里,善于调动敌人,持重待机,乃是打击其士气的关键。我军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创造的适应当时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以及在后来的解放战争初期采用的“蘑菇战术”,都是为了把敌人磨得锐气消尽、士气沮丧再予歼灭。
士气,属于政治思想的范畴,自然和战争的性质分不开,和爱国心、民族感分不开,和士兵的思想情绪分不开。
所以,“夺气”的谋略也就包含着政治上瓦解敌军的工作。
在作战中,夺敌士气和鼓己士气,是指挥员需要相互关照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