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科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27页(2017字)

研究人类社会各种预测活动的规律、条件、形式、方法和应用的学科。

预测是人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手段,预先推知和判断事物未来或未知状况的结果。预测概念由五个要素组成:人(预测者);知识(预测依据);手段(预测方法);事物的未来或未知状况(预测对象);预先推知和判断(预测结果)。作为预测对象的“未来或未知”有严格的范围,只有那些迄今为止尚未出现、尚未发生或尚未存在的东西,才能称为未来;只有那些对全人类来说完全是未知的客观存在才能称为未知。

凡是未来的东西都可以包括到未知领域中去,但凡是未知的东西却不一定是现在还不存在的东西,例如自然界未曾被人们揭开的奥秘,它们是一直存在于客观世界里的。预测科学以全部预测活动为研究对象,把揭示现代预测活动的规律、提高预测活动的科学水平作为研究的中心任务。所谓现代预测活动,主要是指预测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的活动,目的在于通过预测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其他预测对象在未来的发展变化,为人类进行决策和实现各种奋斗目标服务。

所以,预测科学的研究范围实际上可以囊括“未来研究”和“未来学”的研究领域(“未来研究”的对象是事物的未来;“未来学”的研究对象是未来研究中的长期预测活动)。预测科学的体系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组成部分。

理论研究,也称为“预测论”研究,探讨有关预测活动规律的理论和方法论。从预测科学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预测论”方面的主要内容有:(1)研究有关预测活动基本规律的理论,如“发展规律理论”(通过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作出预测)。

“正反比理论”(预测活动精度与复杂性、时间性成反比,与预测主体素质、手段、依据成正比)等。(2)研究预测活动的形式和分类,如按预测领域区分为社会预测、科学预测、经济预测、军事预测等;按预测时间区分为短期预测(5年之内)、中期预测(15年之内)、长期预测(15年以上)等。

(3)研究预测活动的基本结构,即预测主体、预测客体、预测依据、预测手段、预测结果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4)研究预测活动对象的基本原理,诸如可知性原理、可能性原理、连续性原理、相似性原理、可控性原理、反馈性原理、系统性原理、行动性原理、创造性原理等。(5)设计预测活动的基本程序,提供预测活动的主要依据,如社会需要依据、经验依据、情报资料依据等。(6)选择有效的预测方法,分析影响预测结果的各种因素,包括世界观、心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技术、管理、智力、宗教、伦理、生态等等各种因素。(7)研究确定预测活动的评价准则,如有效性准则、准确度准则等。(8)研究和评价预测活动的社会功能,如决策、规划、计划、管理、效益、教育等方面的功能。

应用研究包括基础应用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前者主要研究预测科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论在经济、社会和其他领域具体应用的特殊规律;后者则主要把预测理论和方法具体应用于实际的预测活动,为决策、管理、规划、计划等提供预测成果。

实际应用研究是预测科学中开展得最普遍的一种研究,也是预测科学社会功能的主要体现者。所以,也有一些人狭义地将这一部分称为预测学。预测学所研究的预测方法和技术,据不完全统计,已达150-200种,其中常用的有系统分析法、计算机模拟法、特尔斐法、特尔斐计算机会议法、规划评审法、概率计算法、未来情景描述法、交叉影响分析、类比分析、趋势外推法、关联树法、时序法、形态法、费效法、任务流程图技术、联立方程法、投入产出法等等。

预测研究作为一门科学,萌芽于本世纪40年代。

当时的预测研究还只是一种哲学概念,以纯理论、纯学术的研究为主。60年代,预测研究开始从纯理论研究发展到应用研究,它的主要研究对象也从社会科学转向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社会地位更加重要,它既使社会得到巨大效益,又给社会带来一些令人担心的不良后果。于是,预测研究就更为人们所关注。

但是,国外对于预测理论的基础研究不重视,对预测科学、未来学和未来研究的区别和联系也一直没有弄清楚。许多外国学者使用的“预测学”概念,其实就是“未来学”的别称。大部分着作满足于探讨预测的社会功能,介绍预测技术的应用,披露某个领域或许多领域的预测成果等,没有建立起“预测科学”或“预测论”(预测科学的基础理论)。我国学者秦麟征运用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于1986年出版了《预测科学》一书,第一次构筑了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比较完善的预测科学体系,明确提出和说明了预测科学的一系列基本概念、范畴、预测活动规律、性质特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此书出版后,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阅读书目】:

《预测科学》,秦麟征着,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