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动物检疫手册

牛血吸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动物检疫手册》第118页(1065字)

血吸虫病是由日本分体吸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其成虫寄生在宿主的门脉系统。

【流行特点】本虫在家畜中除寄生于牛外,等亦可被寄生。此外,约有20余种野生哺乳动物也可被寄生。

日本分体吸虫的发育史中,必须以钉螺作为中间宿主。毛蚴在钉螺体内发育繁殖,形成的尾蚴从钉螺体内逸出,浮游于沟溪、河边水面,一经接触人、畜等宿主,主要经皮肤感染。牛的感染途径,还可通过口腔粘膜或胎盘感染。

【临床症状】牛感染血吸虫后可呈现急性经过、慢性经过和无症状带虫3种类型。

急性病例症状明显,但很少见。表现为体温升高、减食、呆立,感染20天后开始腹泻,继而下痢,粪中带有粘液和血液。

慢性病例症状不明显,病牛消瘦、腹泻,大便中混有粘液和血液。

【病理剖检】肝表面有很多灰白色或灰黄色的虫卵结节。严重时肝硬化,腹水,小肠、直肠等粘膜充血、肿胀,有虫卵结节。镜检该结节,可见多量虫卵。

门脉和肠系膜静脉中可观察到虫体,虫体呈线状,雌雄异体,常合抱在一起,雄虫长12-20毫米,灰白色,雌虫较细,长15-26毫米,深褐色。

【诊断】本病的诊断可根据症状和当地流行情况。但确诊必须根据病原检查。

生前确诊靠粪便中虫卵孵化检查或直接检出虫卵。最常用的方法是将粪便中虫卵孵化为毛蚴进行检查(方法附后)。其次是直肠粘膜压片检查虫卵。此外还有许多免疫诊断法,如环蚴沉淀反应、间接血凝试验、补体结合反应等,由于这些方法较为复杂,故限制了它们的普遍应用。

宰后确诊是采取肝组织和直肠粘膜压片检查虫卵以及从肠系膜静脉内发现成虫。

【处理】

1.病畜采用药物治疗。

2.屠宰发现本病应作处理。肝脏、肠、肠系膜、大网膜作工业用或销毁;肉尸和其他内脏不受限制供食用;皮张不受限制利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