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79页(1250字)

又称“魏晋玄学”。

主要研究“三玄”(老子》、《庄子》、《周易》),以道家观点解说儒家典籍,探讨宇宙本体论的哲学学说。

玄学产生并盛行于魏晋时期。东汉时期,经学的没落、清谈的兴起和汉末农民大起义失败后的社会动乱,使思想界把目光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和经学转向了具有玄远、深奥特点的《老子》、《庄子》和《周易》,玄学之风日盛。魏晋玄学在魏正始年间从何晏、王弼开始,经嵇康、阮籍的发展和向秀、郭象的改造而至顶盛。南朝宋明帝置总明观,设儒、玄、文、史四科,玄学成为四科之一。后来,梁武帝谈玄学佛,谈玄之士以玄释佛,玄学与佛学合流,佛教通过玄学佛教化的过程最后取代了玄学。

玄学最主要的着作有:何晏的《道德论》,王弼的《老子注》、《周易注》、《老子指略》和《周易略例》,嵇康的《释私论》,阮籍的《通老论》、《达生论》和《通易论》,向秀、郭象的《庄子注》等。

魏晋玄学是对两汉“天人感应”谶纬迷信的否定,它吸取了老庄与黄老道家的道、自然、有为、无为等思想,《周易》的天道、象、意、生化、变化等思想,以及东汉王充、仲长统等所提倡的道家“天道无为”(王充《论衡·自然篇》),“思老氏之玄虚”(仲长统《乐志》)等观点。它探讨的不是万物的生成,而是宇宙的本体,即宇宙万物存在的依据问题。同时,魏晋玄学又以《老》、《庄》注《易》,融合儒道。何晏、王弼改造《老子》、《周易》,建立起以无为本、以无为有的本体论,认为“上及造化、下被万事,莫不贵无”(《晋书·裴頠传》)。与何、王同时的阮籍、嵇康改造《老子》和《周易》,发挥《庄子》,提倡任性自然,逍遥放达,他们虽然在宇宙观上与何、王不同,但都主张“法自然而为化”(阮籍《通老论》)、“越明教而任自然”(嵇康《释私论》)。

向秀、郭象调和儒道,统一自然与名教,在宇宙观上认为无不能生有,“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物是“块然而自生”(《庄子注》)的“独化”,强调“无为”是顺乎“天理自然”而为,君臣上下各就各位,各司其任,“而无为之理至矣”(《庄子注》)。

在中国哲学史上,魏晋玄学有其鲜明的特点。由于它要探讨宇宙的存在依据,魏晋玄学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哲学概念与哲学范畴,如有无、本末、体用、言意、名教与自然等等。

在哲学上,魏晋玄学要求认识现象世界的本质,把握现象世界存在的依据;在政治上,则要消除道家的自然无为和儒家的礼法名教的对立,用新的形式把它们加以融合,对后来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但在哲学体系上,玄学追求抽象的思辨,实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玄学家空谈虚无,不务实事,当时就受到裴頠、欧阳建等人的反对。

玄学也始终没有成为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阅读书目】:

《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着,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上一篇:经学 下一篇:理学
分享到: